安居在指望中  

 聽道筆記  和子kazuko 整理

 

 

【徒二22-24】「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祂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祂復活;因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徒二25-28】「大衛指著祂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靈(原文作舌)快樂;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因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見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得著滿足的快樂。”」

 

五旬節聖靈大降,許多以色列民仍不明白,彼得藉著約珥書及大衛的詩爲主耶穌和聖靈做見證,講論基督就贖的經綸。彼得見證的內容如下:

 

1. 拿撒勒人耶穌,其實是神。祂藉著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自己表明出來。

2. 耶穌被釘十字架,但這其實是神早就預定的。

3. 神叫祂復活,爲要向死誇勝。因為人無法勝過罪,但神叫耶穌復活,表明神勝了死權。所以,耶穌是生命的主。

4. 25-29節運用大衛的話,利用以色列民大家所認同的大衞王的詩歌,來說明耶穌就是神。

 

【詩十六8-11】「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原文:榮耀〕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大衛常常把神放在右邊,擺在面前,所以神常常幫助他。我們不禁想問:「大衛如何把神放在面前??」

【詩一百十九30】「我揀選了忠信的道,將你的典章擺在我面前。」

典章,就是公義、律例、審判;忠信之道,就是真理之道。大衛常常遵守真理,因此便不至於搖動。

【士八11】「基甸就由挪巴和約比哈東邊,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殺敗了米甸人的軍兵,因為他們坦然無懼。」

因為選民犯罪,神將他們交在米甸人手上。因此以色列民向神呼求,神興起基甸,打敗米甸人,讓他們在外邦人中間有榮耀,就可以坦然無懼、安然居住。

因人困苦向神呼求,神興起了幫助,人就可以坦然無懼,因此「心歡喜,靈快樂,肉身可以安然居住!!」

 

【徒十三36-37】「大衛在世的時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歸到他祖宗那裏,已見朽壞。惟獨神所復活的,祂並未見朽壞。」

 

大衛很清楚自己生命的道路。大衛生命的道路,在撒母耳膏他那一刻時就改變了。他要遵行神的旨意,在當世行神所安排的、服事他那一世的人之後,就「睡」了,雖然肉身見朽壞,然而神會在末世叫他復活,因此大衞並未朽壞。

 

彼得引用大衛的詩,其中有些變更,是因為彼得與大衞有不同的體驗。

大衛的詩「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原文:榮耀〕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彼得的引用「大衛指著祂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祂在我右邊,叫我不至於搖動;所以我心裏歡喜,我的靈(原文作舌)快樂;並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1. 大衛說:「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 」、彼得引用大衛指著祂說:「我看見主常在我眼前」

【弗二14】「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在使徒時代,聖靈已經降臨,使徒已經體驗到聖靈,因此可以藉著聖靈的禱告「看見」神常在面前。

也因為主耶穌的救恩,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讓人可以直接面見神,因此耶穌是我們生命的錨。

 

2. 大衛詩中「我的靈快樂」的「靈」,原文是「榮耀」;彼得引用「我的靈快樂」的「靈」,原文作「舌」。

大衛的快樂因有榮耀,榮耀從何而來?是神賞賜的尊貴與富足,因為他遵守神的誡命。

彼得的「靈」快樂,這「靈」指舌頭,就是聖靈的意思。聖靈是我們得到將來天國的憑據。因此,聖靈帶來盼望,成為進入將來榮耀的憑據;而榮耀會帶來快樂。

所以大衛作詩說:「神以喜樂的油膏我們」。

3. 大衛詩中:「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彼得的引用:「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來七19】「(律法原來一無所成,)就引進了更美的指望;靠這指望,我們便可以進到神面前。」

彼得在大衛說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加上指望,乃因在新約時代,加上主耶穌救恩的指望。律法指的是舊約,但在新約時代,靠著主耶穌的救恩,我們有了指望。

 

● 當聖靈降臨之後,對彼得有怎樣的改變?

彼得,不再是3次不認識主的彼得,乃是靠著聖靈大有能力,連大祭司都驚訝:「他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當彼得被聖靈充滿時,不再擔憂,乃「心歡喜,靈快樂,肉身可以居住」。彼得,他不見危險,只看見主耶穌的託付。

所以當他年老的時候,被帶到他所不願意的地方,彼得並沒有反抗,而是充滿盼望,勇敢為主作見證!

● 當聖靈降臨之後,對當時的門徒有何改變?

原來當時的門徒,在耶穌死後,沒有了盼望、希望落空。但是當聽到彼得一番話後,心意改變,悔改歸向神。

【徒二37】「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 當聖靈降臨之後,對自己信仰的思考?

我們是否有安居在指望中呢?當社會動盪不安、世界末日的言論充斥,我們是否會擔憂害怕? 端視自己對神,對信仰的態度為何!

我們不要像有些人,來到教會,對教會的事情「眉眉角角」,有諸多的意見;但是對屬神的事呢,卻「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在生活當中,我們看見神了嗎?受洗不只是一個儀式,受洗,是生命的意義!

 

【西三3-4】「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裏。」

不要說自己沒有「死而復活」的經驗。其實,在屬靈的生命當中,我們已經死了。復活的生命是隱藏在神裡面,被神保護住。所以基督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生命。如果沒有照著基督的生命去活,我們如何「心歡喜,靈快樂,肉身安居在指望之中」?

我們要被神改變、要體驗生命的見證!

【林前七24】「弟兄們,你們各人蒙召的時候是甚麼身分,仍要在神面前守住這身分。」

【林後二15】「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

我們受洗,成聖稱義,這是身分,是現在的應許、將來的成全。有盼望的人,可以看見自己所擁有的盼望,並且將盼望給有需要的人。我們必須活出盼望!

 

使徒行傳的主題是

1. 為主作見證

我們生活中有沒有見證?我們自己有沒有見證?我們常常聽見別人的見證嗎?要學習像使徒一樣。要將自己所經歷所體驗的見證,向人訴說;這樣的活出基督,就是安居的意思。

2. 得著聖靈能力

人如何看見神?每天的禱告都可以看見神!過去聖經中,看見神的見證都是藉由每天的禱告來的。我們今天不能得到這些見證、不能親眼看見神、沒有神的能力、是因為忽略了聖靈的能力!

3. 行在神的道路上

【耶十23】 「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

【詩二十五12-13】「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他必安然居住,他的後裔必承受地土。」

【詩十六2】「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

 

人在世上,很多時候確實身不由己。但是,要常常思考,我們是否將生命的道路放在神的道路上?使否能夠「心歡喜、靈快樂」像詩人作詩一樣?更進而被聖靈充滿、被聖靈改變,能夠「心歡喜,靈快樂,肉身安居在指望之中」?

 

 

使你的燈常常點著

藍溪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為點燈搗成的清橄欖油拿來給你,使燈常常點著。 (27章20節)

 

我這年紀的人用過油燈的應不多,但只靠蠟燭照明的經驗倒是有的。小時候每當有颱風警報時,就得備好蠟燭與火柴,以免停電了摸黑。記得讀小學時,有一年中秋節卻逢颳颱風,晚上停電,一家人圍著飯桌,就著一根蠟燭的微弱亮光吃月餅和柚子。屋外呼嘯的狂風與隨時會淹進屋裡的水,竟都因著那盞昏黃的燭光而不那麼令人害怕了!

 

神就是光,一切光與善的源頭。神也要祂的子民行在光明中,免被黑暗所噬。所以我們應將自己的燈隨時備滿油,燈火常亮,如同那五個聰明的童女,預備了油在器皿裏。當夜裏新郎到了,便能立刻與他一同進去坐席,而不至被屏棄在門外,錯失良機扼腕嘆息。(太25:1-11)

 

「我的燈需要油,求主常賜下!」

這首輕快的青年詩歌曾伴著許多人長大。但我們是否如歌詞所言,常求主賜下油注滿燈?亦即在每天的禱告中,常常祈求聖靈充滿,引導我們的心思意念、言行舉止,如燈火時時挑旺,不僅照亮自己的路,使不至絆倒走偏,還能讓周遭的環境與人們,因著我們明亮的燈光,良善美好的德行,亦同感來自於神的溫暖與希望!

 

神吩咐亞倫和他的兒子,在會幕中法櫃前的幔外,從晚上到早晨,亦即黑暗的夜晚,要在耶和華面前經理這燈,且成為以色列人永遠的定例。(出27:21)我們的燈是否也總是備足,從眾光之源真神而來的清橄欖油,放在燈臺上,成為這暗眛的世代中一盞不滅的明燈,讓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而將榮耀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神呢?

 

【太五15-16】「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蔡又晴

「伊斯蘭國」ISIS綁架的日本人質當中,有一位叫做後藤健二的基督徒,他長期熱心從事慈善與教會事務。後藤健二是日本基督教團田園調布教會會友,他十分關注戰地兒童的處境,還設立了映像製作公司,公司的發展方向也很正面,致力於五個人道方向——戰爭跟紛爭、難民、貧困、愛滋病、兒童的教育,他公司跟UNICEF跟UNHCR等機構等連接,以NGO立場做媒體,貢獻世界。

 

為什麼一個如此正面的基督徒,會遇到如此殘酷的境遇呢?

 

其實這都來自我們的選擇,舊約當中,大衛王在與非利士人作戰的時候,曾經想喝伯利恆旁的井水,當時伯利恆處於非利士人的勢力範圍,沒想到真的有三名勇士,偷偷潛入真的拿到了井水,當時大衛說: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如此,大衛不肯喝。(撒母耳記下23:17)

 

這水為什麼珍貴?因為有三個人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珍貴的不是水,而是他們的生命。人最珍貴的事物,莫如自己的生命,如果賭博需要籌碼,最大的籌碼大概就是生命,丟出來就好像梭哈一樣。

 

如果今天後藤健二先生平安獲釋,我們會讚美神的大能,這一點都不奇怪,不過如果後藤健二先生遭遇不幸,你我如此的基督徒,會不會因此大加埋怨神呢?

 

其實基督徒與身邊的人一模一樣,別人會出車禍,我們也會出車禍,別人會受到不平等待遇,我們也會遭到不公平對待,差別不在待遇,而在面對的心態跟方法。在後藤先生之前已經有很多很多的人因為種種恐怖的情勢遭到不幸,後藤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希望把當地的真相帶給全世界的人,這樣高貴的情操,本身背後就藏有極大的風險,如果我們以為基督徒就該享有來去自如的特權,那實在是對我們信仰的莫大誤解。

 

後藤先生之所以高貴,是因為他用基督徒的情操去生活,去實踐耶穌的教訓,而不是把耶穌當作一塊單純的護身盾牌,所以後藤先生活出了一種生命的偉大,也讓千萬人因為他實踐信仰而受到更多感召,至於最後後果如何,都不會影響他的成就,會被他的後果影響的只有他周遭的人,而不是他自己。

 

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肉體承受無比殘酷的考驗,同時靈魂進入地獄接受試煉,在極度痛苦的時候,祂喊出: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但是神的離開了嗎?如果神可以離開,那耶穌的復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真相是,如果你把現世的生命視為唯一的存在,那或許你可以說,神會離開。不過當你把現世的生命跟未來的永生當作同一個生命的不同階段的時候,你會了解,神從來不會離開我們。

 

其實神從來沒有離棄過追隨他的人,而是你必須走過這些考驗,才會更靠近天主,後藤先生正是這樣信仰的實踐者,當我們為後藤先生祈禱的同時,也請想想,我們是否準備好付出代價來追隨神,當信仰不再是安全無虞的時候,我們是否已經知道那個超越生命,不計代價追求的目標是甚麼?

 

當信仰開始步入實踐,你才真的靠近了耶穌,耶穌從來沒有走遠,他一直在等你緩步靠近。

 
 
 
 
 
 

「政通人和」的基督徒

 

蘇真弘

過去因工作的關係,有時必須陪同公司高階主管拜會地方政府的都市發展或產業投資部門的一級主管,有時也直接拜訪地方首長,以了解大型投資案公部門的規劃方向及法令規範,甚至也曾因公司到大陸購置地產而隨同拜會過當地城市的書記及台辦領導等。

 

兩岸官場對於接待訪客的思惟並不相同,大陸政府機關的接待廳堂是既寬敞又氣派,主人與來訪貴賓的頭子,併席坐在主位上,他們背後的牆上通常有萬里長城、山水潑墨、或是歌頌工、兵、農等以體現民族文化及國家風情的巨幅掛圖。兩方的隨員沿著主位兩側依序排開,頗有陣勢,雖然主客間笑容滿面,但氣氛嚴肅。至於台灣公家機關則不見得都有接待室,有時直接以首長辦公室或會議室權充為接待會談處所,室內裝修較為樸實簡約,對話也較自在活潑。

 

「政通人和」這辭源自於北宋文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用以讚許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今政界官長或民代常以此作為自我期許或作為祝賀辭。雖兩岸不同的發展背景衍生出不同的官場文化,不過幾次接觸我觀察得出來,這些領導人除了有目標願景及施政的企圖心外,也都一樣講究「政通人和」,畢竟首長只有一位,如織如麻的政務大小事仍須賴一群人群策群力,方能成其功。

 

然而,只有涉入政壇者才需要政通人和嗎?套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所以包括職場、學校、社區、朋友、家庭、親子、甚至教會、職務會、團契等所有有形或無形組織的人際關係,哪怕是夫妻之間,都需要管理經營,這些就都是政治了。追求所有和我們有所聯結的人際網絡都能有美善的溝通與和諧的互動,那是「政通人和」的終極境界。

 

教會是個屬靈的團體,屬靈是因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屬天的永生福樂,但教會是終究是一群人的組合,肢體間的相處,聖經給予我們的最高指導原則便是和睦。

「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詩卅四14)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一三三1)

和睦就是人和,人和才能政通,如果你身具教會的行政管理職,或你是一位教會的負責人,在推動事工的積極性及垂直、水平組織成員的協調整合上,「人和」便是最基本的要素,且既然是管理眾人之事,意見不同在所難免,所以溫良謙卑的態度、柔和的舌頭、恆忍恩慈的心胸,就又是達到「人和」的基礎靈修。

 

現代社會講究民主,選賢與能,但我們留意觀察便可知道,賢或能不容易判斷,我們更願意支持的其實是一位我們樂於相處的人,在小學或教會幼、少年班時我們推選班長的經驗便可見端倪,通常我們選的班長不一定是成績最好的同學,但他一定人緣特別好、不會讓多數人討厭的人。人緣要好,表示他有與大夥兒愉快相處的本事,他有謙柔待人的美德,他不獨領風騷、不強出鋒頭,能融合於同學中,打成一片。如果班長選出後,他能兼顧同學的情誼,不拿雞毛當令箭,又能妥適的完成老師所交代的任務,那真是不簡單了,因為他小小年紀就已經「政通人和」了。

 

保羅勉勵牧養教會的提多說:

「你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 (多三2)

同時保羅也勉勵說:

「要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多三1)

從這兩節可揣摩得知,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身兼「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這角色有時是很明確的,如職場、學校;有時是很模糊的,如夫妻間、同靈間,但不論如何「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甚至讓步,聽憑主怒(羅十二18~19)

有些滿口真理仁義者,一開起會來便砲聲隆隆;有些人理念不同則咄咄逼人、堅持已見,不願看別人比自己強,真是知易行難也。看來我們如何在職場、在學校、在家庭、或在教會等多重組織及人際脈絡中,活出基督徒追求和睦(人和)、又能向著標竿直跑(政通)的衡平角色扮演,的確是需要下功夫靈修的呢!

 

 

約伯持守他的純正

聽道筆記  Hanna C. 整理

 

 聖經【約伯記】相當深奧,是在探討義人為什麼受苦。人生一輩子離不開兩件事:「罪惡」、「苦難」,這兩件大事若沒有信仰總不能解釋也沒有答案,但是一旦有對真神的信仰,就能從神的角度看待,如此苦難可以解釋、罪惡也可以解釋;苦難有答案、罪惡也有答案,我們也就有了一條出路。

 

約伯記第一、二章中,可以看出神、人和魔鬼之間的關係:神和魔鬼雖然看不到,但是是存在的,而且神和魔鬼的能力比人還要大,人在無形中被神或魔鬼的力量掌握,有時候也不自知。另外在這兩章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神到底看重約伯甚麼?」

 

約伯記第一章1-4節中形容約伯的形象: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他生了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的家產有七千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並有許多僕婢。這人在東方人中就為至大。他的兒子按著日子各在自己家裡設擺筵宴,就打發人去,請了他們的三個姊妹來,與他們一同吃喝。

 

一般人會很看重第2-4節(他生了…起):約伯因為子女、財富甚多,非常有福,也因此他在東方中為至大,他很有實力、生活品質很好,是人人羨慕的對象。

但是神看重的卻不是這些!神不看重約伯「有甚麼」,而重視他「是甚麼」樣的人!從約伯記的開頭我們就看到神的眼光:首先神告訴魔鬼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一8)

在約伯經過第一次患難後,神則提出第二個評論:

「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你雖激動我攻擊他,無故地毀滅他,他仍然持守他的純正。」

 

可見神所看重的是約伯能在患難中持守純正(and still he holdeth fast his integrity) 的美好表現。純正就是誠實、有高的道德,代表道德上正確無錯誤,而在約伯被試煉後,神評論他是純正的。大衛王也懂純正的意義,深知神不但看重信仰的純正,並且會扶持純正的人。他作詩說「你因我純正就扶持我,使我永遠站在你的面前。」(詩四十一12)

 

自從創世記以來魔鬼很喜歡使人離開神,他在神面前百般控告信徒,也甚於用苦難災禍引人離開神。魔鬼控告人的方法就好像是第三者想離間旅居美國的夫妻,便對丈夫說:「你的妻子是因為你的綠卡及你的財富才嫁給你,有一天你若沒了綠卡、沒有了財富,妻子就會離開你!」牠在約伯記的開始即控告神眼中敬畏神的約伯,是為了功利而敬拜神、因為祝福和保護才愛神,所以只要把這些祝福和保護拿走,約伯就必放棄神。

我們拜神的理由又如何呢?和約伯的原因一樣嗎?如果是一樣,我們在神面前就是純正的;如果不一樣,那我們信仰就如同他的妻子一般,不管如何熱心,仍然是不純正。若我們因為神的給予而拜神,那麼有一天當神拿走所有給我們的東西時,我們或許也會和約伯的太太一樣(也像魔鬼認為的一樣)當面棄掉神。

生活平安,一無所缺的日子看不出我們是為什麼而信神,只有患難來的時候,就像約伯那樣,神好像不理我們的時候,我們怎麼看神才會表現出來。

約伯,這個東方中為至大的信仰榜樣,遭遇大患難,所有令人稱羨的物質都沒有了,但他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當稱頌的。」(伯一21)

 

人的開始是零(赤身出於母胎),到結束也是零(赤身歸回),零到零之間不管是加了一千或是添上一萬,最後仍然是零;所以神加上一千後再拿走一千,生命其實是毫不影響的,既然如此拜神就不該因為神加給我們一千還是一萬,那究竟為何拜神呢? 約伯說「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為什麼神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第一,神是偉大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傑出的人都有粉絲,有人欣賞、崇拜 ;例如喜歡交響樂的人很崇拜貝多芬,貝多芬並沒有給我們大家甚麼,但留下很多傑作,我們為了這些傑作就覺得他很偉大、很佩服,而神無疑更是偉大,祂的傑作就是天地:「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十九1)

 

天地有多偉大,我們的神更加偉大,這世界上偉大的人很多,但是在偉大的神面前,他們都只是塵埃,如果像塵埃一般的偉人能引起人崇拜,那神豈不是更應當被敬拜嗎?

 

第二,神坐在至高之處掌管一切。

從物質到靈界、從今生到永恆都由他來掌管,若一個強國的總統會被人崇拜,那他的老闆自然更應該被崇拜,而使他有權柄當王的老闆就是真神;不只給予王權,我們每個人的生死禍福也都在他手裡,神在天上享有千萬天使的尊榮和歌頌,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我們俯伏崇拜主宰一切的神實在是應該的。

 

第三,神的本性是良善的。

聖經中有很多人,行很多善事有益於人,例如約伯和尼哥底母……等。人有善行、表現出本性的善良,這些善良的行動能感動人、吸引人尊敬,而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則都是從神來稱頌的。(參考雅一17)神是美的、榮耀的、公義的、聖潔的、慈愛的,若我們能認識神良善的本性,我們就會被神感動,也知道要敬拜祂。

約伯拜神「只是因為神是值得拜的」,這就是最純正的信仰!

神有沒有給足財子壽沒有關係,藉著將他所有的一切收走,約伯表白出他信仰神原因,贏得神稱讚他持守他的純正。

我們不要在意人怎麼看,要在意神怎麼看我們,神的看法才是永遠的;如果我們只在意人怎麼看我們,而不在意神的看法,我們的生活就會出問題,【約伯記】提醒我們:神很看重我們的信仰是否純正,而純正是從敬畏神的心來的。

物質界的苦難常常是在靈界中決定的,神和魔鬼對話,魔鬼離開神面後,約伯就受苦難,神允許撒旦出手攻擊約伯兩次,但第一次禁止伸手加害他:『耶和華對撒但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於他。於是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伯一12)

第二次禁止取他性命:

『耶和華對撒但說:「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伯二6)

可見在看不見的靈界中會決定許多人不知道的事,而苦難臨到人,是由神決定程度。約伯受苦的過程事很奧秘,起先人不知道也想不通,所以他的三個朋友,對約伯說了很多很有神學思想的話,認為他受苦是因為犯罪,神才不放過他,雖然他們的評論頭頭是道,但是卻不正確,而約伯不服氣也極力爭辯。

苦難確實是一個很難了解的課題,例如惡人久未得惡報,善人處處受苦受欺這樣的事總是難解,不過要明白苦難就要先進到神的聖所,來到神的面前。

我們可沉吟琢磨亞薩的詩章:「神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至於我,我的腳幾乎失閃;我的腳險些滑跌。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所以,驕傲如鏈子戴在他們的項上;強暴像衣裳遮住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他們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他們譏笑人,憑惡意說欺壓人的話;他們說話自高。他們的口褻瀆上天;他們的舌毀謗全地。所以神的民歸到這裡,喝盡了滿杯的苦水。他們說:神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看哪,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因為,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我若說,我要這樣講,這就是以奸詐待你的眾子。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他們被驚恐滅盡了。」(詩七十三節錄)

 

如果信仰不在賞賜與收取之間與神計較,只著眼於神的值得稱頌,想必會扭轉我們看待苦難的態度!

罪固然和苦難有關,但是在約伯的苦難上,罪卻不適用!約伯無故被撒旦攻擊,並不因為罪,而是神要用苦難證明撒旦的控告是錯誤的;也證明約伯信仰的純正,這一次試煉,約伯和他的太太表現了不一樣的態度,藉著苦難這對一起拜神的夫妻,被檢驗出兩人拜神的原因不同、與神關係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拜神,只有苦難能把我們的信仰原因、和神關係的深淺程度顯示出來,也能給我們調整修正的契機。

 

約伯記的最後,持守純正的約伯得到加倍的祝福,在聖經中其他為義受苦的人最後也都得到加倍的祝福,原因無他,因為神總是向人懷著賜平安的意念,而非降災禍的意念。

 

信仰能解釋苦難,而且也讓我們在苦難中有盼望,我們的盼望就是神和神的應許,經過苦難後,我們的信仰將會提升,就像約伯從風聞有神進步到親眼見到神(參考伯四十二5),讓信仰提升便是苦難真正的價值。

 

 

以色列人出埃及

 

藍溪

 

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往疏割去,除了婦人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以色列人在埃及共有四百三十年。正滿了四百三十年的那一天,耶和華的軍隊都從埃及地出來了。這夜是耶和華的夜,因耶和華領他們出了埃及地。(十二章3740-42節)

 

環顧這住了三十多年的老公寓,累積了多少家具、書本、衣物、無法分類的雜物、捨不得扔的具紀念性的東西…幾天前竟然在壁櫥的角落,找到國中一年級時家政課的拼布刺繡作品,驚喜的拿出來欣賞一番,又寶貝地裝進袋子放回去!若我必須在幾天內搬離這老家,該如何著手打包行李?

 

以色列人在埃及共住了四百三十年,安家落戶繁衍數十代人,所積聚的財物、家當、牲口不知凡幾!在埃及遍地哀號的長子之災後,法老終於允諾以色列人離開他的轄管,去迦南地敬拜耶和華真神。於是倉皇間這數以百萬計的人馬「除去婦人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12章37節)就急急地上路了!雖然「向埃及人要了金器銀器和衣裳

(12:35)但「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也沒有為自己預備什麼食物。」(12:39)所以除了必須的日用品外,想必得捨棄家中大部分的東西,無論多麼喜歡、或是用得如何習慣了的物品,都只能拋下了。

而以色列人這趟連根拔起的遠行,目的為何?為要離開拜偶像的埃及,去迦南地事奉耶和華!

 

今天為了信仰或事奉神的緣故,我們多少也會面臨須捨棄所寶愛的收藏品、甚至放棄久居的窩而離鄉背井;或是犧牲個人的聲名地位、物質享受、安逸的生活之景況。若捨不得鬆開雙手所抓滿的屬世財物名位,心靈總是被今生的思慮盤據,而逐漸遠離神和教會,就如溺水之人不願拋棄身上的貴重財物,則終被所負的重量拽入水中沉沒了。在奔走天國路的旅程中,必要時我們得果決地捨下阻礙我們前進的,或大或小的、有形無形的「財寶」,有如以色列人出埃及,行裝要輕簡,且不能耽延、更不能回頭!

 

耶穌告訴彼得:「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20:29)

 

 

 

打電話,做聖工

 

林心怡

真高興!六月1日一到,我就卸任了。

我心裡喜孜孜地期盼著,一邊整理手邊婚姻介紹資料,準備給下任負責人,一邊告訴朋友們,終於熬過這段時間,我自由了!這三年來,「業績」始終掛零,雖然在幾場婚禮中擔任過介紹人,那也是「現成」的,唉!說說場面話,在歡樂的氛圍中,錦上添花,就是這樣而已。

 

「蝦米?!執事娘要接任炊事組工作,沒辦法接任婚姻介紹人?」

「是啊!要再拜託你了。」

我在萬般無奈心情下,答應了教務負責人的拜託,續任婚姻介紹人。

「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林前15:10

這話真是說進了我的心坎裡,沒想到,我竟然和使徒保羅有相同感受。然而,我真的是鬥空拳,奔無向,白費力氣嗎?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9

是啊!若沒有對永生的盼望,所信的就是枉然;若不知神國的

朽壞,多做主工亦是徒然。

 

我的姊夫勉勵我,只要介紹的青年願意見面彼此認識,那就是成功,那就是完成主耶穌的託付,凡事成就在祂,我不過是個微小的僕人,本分就是聽從主人的吩咐。

「我今日成了何等的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15:10

我何德何能,被分派這艱辛的工作,

「並且神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林前15:10

 

 

真慚愧!原來神的恩與我同在,我才有資格做主工,有機會比眾人格外勞苦。我每晚拿起電話,繼續和婚介同工聯絡,共同關心主內未婚青年吧!

 

 

當代義人挪亞

聽道筆記  和子kazuko 整理

 

聖經說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與神同行。要能與神同行,必先與神同心,明白神的心意。

 

【來十一7】「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

挪亞對神的話有敬畏之心,進而順服,所以才能依照神的旨意行事。

 

當世界滿了罪惡及強暴,神告訴要挪亞,祂要毀滅這罪惡的世界,要挪亞建造方舟,保全他全家的性命並與他立約。

 

【創六22】「挪亞就這樣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所以,

【創七11】「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挪亞全家及神所吩咐挪亞要進入方舟的生物,就都進入方舟。」

大雨下了四十晝夜,水勢浩大,洪水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到了

「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創八4】

 

挪亞開了方舟的窗戶,知道水退了。於是,挪亞

  • 先放出一隻烏鴉去。
  • 第一次放鴿子,鴿子沒有落腳之處就飛方舟
  • 第二次放鴿子 ,鴿子回來,嘴裏叼著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挪亞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 第三次放鴿子出去,鴿子就不再回來了。
  • 到挪亞六百零一歲,正月初一日,地上的水都乾了;挪亞撤去方舟的蓋觀看,便見地面上乾了。
  • 到了二月二十七日,地就都乾了。神吩咐挪亞說:「你和你的妻子、兒子、兒婦,都可以出方舟。」
  • 【創八7-16】

 

挪亞雖然不斷的了解大水退去的情形,也藉由鴿子叼了葉子對於外面的世界狀況了然於胸,但是挪亞依然等候神的指示才行事。挪亞「入方舟」依照神的指示、挪亞「出方舟」也是等待神指示才出方舟。

 

人往往在了解環境的變化之後,容易依照自己的意思,衝動行事。但是挪亞撤去方舟的蓋子觀看、見地面上乾了,依然能安靜等候神,等待神吩咐他才出方舟,這是更難的操練。

 

神保守挪亞全家的性命,為何還要藉著「等候」來操練挪亞?

當時的大洪水滅去所有人及生物,挪亞的出方舟象徵的是新世代的開始,而挪亞一家人是新世代的生命的開始。所以神讓挪亞安靜等候,如此,新世代的生命也能得到更多神豐富的生命。

挪亞知道方舟之外,地面已乾,內心也很想出方舟,方舟的蓋子撤去了,但他仍等候神,等神指示可以出方舟才出來,並築壇獻祭,所以得到神的祝福。其實,挪亞的等候,不容易。

故此,要能與神同行,必須與神同心。不論環境困難或平順,內心要安靜等候神,方能更得到神的祝福。

 

因此,神與人立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作為神與人立約的記號【創九13】

  

 

一決勝負

201403運動會_DSC_2288

箴虹

 

2014年初春,松山教會舉辦了一場趣味運動會,有運動競賽之實,卻也賦予活潑有趣的元素,老少皆宜,大夥兒一同下場較勁。競賽者積極求勝,忘我的拚搏神情,鼓動著大家一起熱血澎湃,而「笑點」不時的迸現,又讓人笑得人仰馬翻,捧腹不已。未參賽的同靈在場邊為自己的隊伍加油吶喊,隨隊驚喜歡呼,隨隊低迴嘆息,享受既投入又抽離的觀賽樂趣。

 

拔河的奮力吶喊、大隊接力的激情奔跑、團隊跳繩的趣味花邊、別具創意的變裝啦啦隊表演、大獎摸彩的驚聲尖叫,在在繪陳出難以忘懷的歡樂畫面。清風吹拂,春光明朗,真是美好的一天。我雖然只是籌辦人員,無法投入競賽,卻深感靈裡的滿足、歡欣。

 

人生就像一場運動賽事的組合,當中充滿各樣的競賽遊戲,小孩子比誰長得高、學生比分數高低、工作應徵優勝劣敗、百貨公司週年慶搶得擠破頭、網路上的一元好康瞬間秒殺,勝負僅在零點零一秒…..。

 

得金牌的運動員在場上盡享榮耀,但運動場之外的其他領域他可能便是輸家,所以沒有人永遠是贏家。人生中各種賽事場合,或許互有千秋、或許你是常勝軍,是「人生勝利組」、或許你一直都是那吊車尾的一群。然而,我們絕不能忘了,人生最後的終極大賞,不是來自地面的光榮喝采,而是來自天上永恆的獎賞。

 

保羅把信仰比喻成一場奔跑的賽事,他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路十六19~21) 看到這裡,當然財主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拉撒路什麼也不是。但「後來那討飯的拉撒路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卻在陰間火焰裡,極其痛苦。」(路十六22~24)。

試問,誰得到那真正永恆的終極大賞?是拉撒路!非財主也。財主短暫的人生勝利,不堪一值,何等諷刺。拉撒路設定了正確的人生目標,至終獲得永遠的榮耀。

 

保羅原本也是「人生勝利組」,他飽學善辯,出身純正,他說:「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不過,自從神光照耀後,保羅改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他說:「我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興衰榮辱不是生命決勝負的要件,財富地位不過是地面上的獎賞,我們要得的乃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是永恆不朽壞的冠冕。

 

歡樂的趣味運動會在總冠軍頒獎及驚聲尖叫的頭獎-平板電腦摸彩中結束,輸贏已是過往雲煙。然而我們生命的信仰賽事仍持續進行著,這場比賽沒有對手,是與自己的競爭,比的是誰遵守賽事規則(神的話語)、誰能行在正確的跑道(主的道)上、誰持守到生命的終點線,誰就能領得那天上的永恆大賞,那才是真正的一決勝負呀!

 

 

 

沒有愛就無意義

聽道筆記  Hanna C. 整理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第1-3節)。

 

哥林多前書提到愛的重要、愛的真諦、愛的方法、愛是永不止息;第1-3節首先說明愛的重要性,接著才進入愛的真諦、方法、如何去愛才是真愛。

前一章(十二章)先提到屬靈的恩賜:

我們從聖靈得到各種恩賜,如知識的言語、信心、醫病之能、行異能、作先知、辨別諸靈、說方言和翻方言等,這些恩賜能造就人、讓人得到益處,不過諸多恩賜若不能在愛上面運用,就不能讓人得到益處,也沒有意義,所以保羅鼓勵我們求更大的知識、最妙的道。(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31節)

 

「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你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此處第一、第二的順序指的是影響和造就的程度比較,例如先知講道能深入人心,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種恩賜如果沒有在愛上面運用影響仍然會很大,但卻是壞的,使這恩賜沒有意義,所以要切求影響更大、造就更大的恩賜;最妙的道就是最高超的道路、最奇妙的方法,也就是「愛」,他能讓一切有價值、有意義,也是一切屬靈恩賜的基礎。

 

一、若沒有愛,口才就無意義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第1節)

萬國方言是指地上各國的話語,天使的話語是誇飾語法,因為無人能會天使的話語。若有人蒙神給予極佳的語言、談吐、修辭恩賜,但是空有這些卻沒有愛,則口才無益。恩賜是神給人的能力和才幹,但是愛是神的生命和本質。聖經的道理是生命之道,講論聖經之道就是談論生命,要經歷體會生命才能說出,因此能說出生命,而聽者也能用生命來聽,這樣的言語和口才便很有意義,反之若有口才恩賜的人雖然能說動聽的言語、各式各樣的方言、優美的詞藻,卻沒有愛,就仍沒有生命在其中。

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口才便給,保羅說:「我常為你們感謝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穌裡所賜給你們的恩惠;又因你們在他裡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裡得以堅固,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哥林多前書第一章4-7節)

但是很可惜這間教會沒有用愛去運用言語的恩賜,大家不同心不同舌,造成教會結黨紛爭、批判論斷工人、組成小團體、在意工人的恩賜口才、擁護不同的對象,空有言語的恩賜卻不能造就教會反帶來敗壞。所以保羅並不迎合他們的期待,不在口才上顯出自己的才幹,定意不用高言大志,而只用聖靈的大能明證來說生命之道。(哥林多前書第二章第1節)

保羅在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也提到「命令的總歸就是愛」,命令就是吩咐、教導;總歸就是目的,保羅所傳講的一切教導都是出於愛的動機和目標,是為了愛而傳述,並且這份愛來自於清潔的心、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 (提摩太前書一章5節),真正有用的言語恩賜是能隨事隨地都在愛心的前提下說誠實話(也就是真理)造就人。 (以弗所書四章15節)

假教師卻不如此,他們只注重口才浮誇的表現,好為人師,總希望顯出自己的傑出、智慧,話語中沒有生命,恐怕連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所說的是甚麼,只是鳴鑼響鈸,動聽而已。

所以,若沒有愛,口才就無意義。

 

二、沒有愛,能力才幹就無意義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林前十三2)

能講道、能明白神深奧的道理、知識、智慧是很美善的恩賜,然而若不能以愛運用知識,知識只會使人自高自大,不能造就人、對人沒有益處:哥林多前書第八章解說知識使人自高自大,提到這段例證:

「論到祭偶像之物,我們曉得我們都有知識。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論到吃祭偶像之物,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麼,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神。….有人到如今因拜慣了偶像,就以為所吃的是祭偶像之物。他們的良心既然軟弱,也就污穢了。其實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若有人見你這有知識的,在偶像的廟裡坐席,人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放膽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嗎?因此,基督為他死的那軟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沉淪了。」

「自以為知道」偶像不算甚麼的人去廟寺裡大方坐席飲宴,害軟弱的人因著這種知識沉淪敗壞、這樣的「知識」實在是害人靈命,不造就人,卻會絆倒人,當然毫無意義。那麼有全備的信心如何呢?有信心解決如山的困難,甚至能行神蹟移山倒海,但是若不出於愛,也對人沒有益處。

記得當以色列人在米利巴爭鬧的時候,神吩咐摩西吩咐磐石出水給以色列百姓喝,但是摩西沒有照著神的吩咐「吩咐」,卻「擊打」磐石出水嗎?後來他連迦南地也進不去了。

摩西擊打磐石不是出於愛,既非愛神而遵守命令、也非愛百姓,可憐他們缺水口渴,而是為了要維護自己,向悖逆、爭吵、抱怨的百姓證明自己「算甚麼」:

摩西、亞倫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摩西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就有許多水流出來,會眾和他們的牲畜都喝了。(民數記二十章10~12節)

這個神蹟這並非為了神而做,雖然解決了問題(神的救贖計畫不會因為人的錯誤而被阻礙,神使磐石仍然出水乃是祂的主權)但是這想證明自己的心思,卻使自己受到虧損,本來迦南地是摩西最盼望的美地,但不出於愛的擊打,不在百姓面前尊神為聖,使他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才幹和能力如果沒有在愛中運用,就毫無意義,而在愛中運用就是能遵行神的旨意、遵照神(就是愛)的心意和吩咐而行,過去有些工人在運用恩賜時忘記了愛,不思神的榮耀卻想證明自己,最終受到虧損甚至厭棄,都是我們的鑑戒,要小心不要勞碌工作一生,到了主面前,卻被丟棄,不能進神的國,被稱為惡人。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馬太福音七章21-23)

所以,若沒有愛,能力才幹就無意義。

 

 

三、若沒有愛,行善就無意義

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 ,仍然於我無益。(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第3節)

賙際窮人是物質上的捨去;捨己身叫人焚燒是生命的捨去,這些偉大的善行若不出於愛人如己,卻出於虛榮心、想引人注意、搏得人的讚賞,仍然不具意義。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第六章1-4節)

耶穌提到法利賽人時,常說他們是假冒為善的,假冒為善意指他的善行是在扮演,行善時敲鑼打鼓、公告街坊周知,我們要謹慎不要效法。

不要刻意顯明自己的善行,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當然不必要有人看見時就不行善,但要有討天父喜悅而不冀求人注目的動機。

敲鑼打鼓、公告街坊的善行已經得到了人的獎賞,天父就不會再報答了;反之默默的善行,天父在暗中觀看,親自報答我們,才會使我們得到真正的益處。

 

最後來思想捨己身叫人焚燒:

【但以理書第三章】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金像,….那時傳令的大聲呼叫說:各方、各國、各族(原文是舌:下同)的人哪,有令傳與你們:你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當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窰中。…、那時,有幾個迦勒底人進前來控告猶大人。他們對尼布甲尼撒王說:願王萬歲!…王啊,現在有幾個猶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王啊,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尼布甲尼撒問他們說: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你們再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卻還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窰中,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呢?

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對王說: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當時,尼布甲尼撒怒氣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變了臉色,吩咐人把窰燒熱,比尋常更加七倍;又吩咐他軍中的幾個壯士,將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捆起來,扔在烈火的窰中。…….

那時,尼布甲尼撒王驚奇,急忙起來,對謀士說:我捆起來扔在火裡的不是三個人嗎?他們回答王說:王啊,是。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遊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

於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窰門,說:至高神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上這裡來吧!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就從火中出來了。

 

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不肯敬拜尼布甲尼撒王造的金像,王軟硬兼施想要脅他們就範,但是這三個朋友愛神超過愛一切、尊重神超過尊重一切,勇敢地用兩個信心來回答王:「即便如此」和「即或不然」。他們因為愛神,不肯惹神憤怒,因此寧願焚燒己身也不跪拜,相信「即便如此,神也能救他們脫離王的手」;他們因為真正認識神、愛神,就對烈火視若無睹,坦當地將生命的主權交給神,讓神來做決定,就算「即或不然,他們被焚燒而死」,也全然尊重神對生命的主宰之能。結果他們一被丟到火中,就發生了的大事,火中有四人遊行,其中一人好像神子,他們深愛的神竟然和他們在烈火中同行!使火無力傷害他們,頭髮沒有燒焦,衣裳沒有變色,全然沒有火燎的氣味,這個大神蹟終於讓狂傲的尼布甲尼撒王稱頌他們所敬拜的真神,甚至抬舉他們。

有了愛,捨去自己真有意義!

 

四、結論~沒有愛就無意義

崇高的捨去若不出於愛,在神面前仍然沒有價值;在神的愛裡必然有善行,但是善行卻不一定都出於神的愛;追求神的愛自然能做出善行,但是單單追求善行卻沒有神的愛,最多只是一個君子,在神面前毫無屬靈的價值。

如果沒有愛,行善、才幹和言語都沒有意義,為了不使這一切失去意義,我們要切切求更大的恩賜、深思力行最妙之道,這最妙之道與最大的恩賜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