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語 同理

林心怡

 

松山教會的福音茶會行之多年,形式也多有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靠著主耶穌的同工,慕道朋友日日加添。我經常參加此輕鬆又熱鬧的福音饗宴,喜歡看著弟兄姊妹,招呼慕道朋友們,與他們介紹耶穌,講述聖經真理,在福音工作中實踐信仰。

「阿嬤,恁來這坐!」

「甘謝啦!」

「杯杯,您要不要喝茶?」

「呵、呵、好啊!」

 

慕道朋友來自四面八方,我以國台語多聲軌進行招呼,遇到原住民朋友,我也能來句「沙里嘎嘎」拉近彼此距離。有位來自非洲布吉納法索的朋友,我就招架不住了,只能在旁看著留法的弟兄姊妹們,一言一語,熱情地向她見證主恩。

 

遙想當年保羅,站在耶路撒冷城的台階上,向著全城瘋狂的猶太人說話。能流利說多種語言的保羅,不用當時的國際官方語–希臘話(希利尼話),而是用猶太人熟悉的希伯來話,

「諸位父兄,請聽,我現在對你們分訴。」(使22:1)

果然,「眾人聽他說的是希伯來話,就更加安靜了。」(使22:2)

 

同語,是最親切的開始;同理,則是最近的距離。

傳福音從哪裡開始呢?從自己開始。

 

我喜歡講自己的信仰體驗,給慕道朋友聽。講見證時,他們會覺得新奇、不可思議。去年我經歷父殤時,和一位同樣經歷的慕道朋友分享,我們擁有共同的悲傷,她一直沉浸在其中,不斷自怨自責,我卻能靠主剛強、喜樂。我告訴她,我們有永生的盼望,將來和父親一同在天國相會,豈不更好?她點了點頭。

 

保羅,一位耶路撒冷城的猶太人,傳講了自己受耶穌呼召,見榮光的經歷,並非講高言大意,教條規章,就是將自己真實的感動說出來,見證神的大愛。

 

我回到福音茶會,看著慕道朋友們,覺得主耶穌的吩咐,不是困難的,就是與眾人同理心,並做真實的自己,講真實的感動,見證主耶穌的慈愛恩典。

 

「杯杯,下次再來喔!」

「呵呵,好啊!,我下次帶我女兒嘛來聽見證。」

「阿嬷,走路要小心喔!我請小燕陪妳下樓叫計程車。」

「這你厚(微笑狀),好,好,平安!平安!」

 

 

 

主的羊聽主的聲音

 

 文稿選編同工

 

【約十27】「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

 

那麼,哪些不是主的羊呢?

【約十25-26】「耶穌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

因此,不信神的話的人,不是主的羊。既是主的羊,就要聽主的聲音;既是主的羊,就要跟隨主的腳蹤走。

 

耶穌講在撒種的比喻這樣說:

【太十三19】「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路旁的」比喻,我們一般常用來比喻初聽到道理的慕道者,因為心裡沒有根,就被惡者奪去。但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

有句俗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田與田之間有田梗,原本也長草,不是路。但人常常經過行走,漸漸踩踏之後,土漸漸變硬,於是遂成為田間的小路。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若常常被外界的人丶事丶物丶踐踏,心就會漸漸變硬,那我們就容易變成在路旁的種子,易被惡者奪去,而離開了神。

 

我們的心被甚麼踐踏?如何被踐踏?

 

1、周圍錯誤的觀念丶似是而非的論調。

例如婚前性行為丶同性戀論點、壞習慣。

起初以為沒什麼,或者大家都這樣說⋯漸漸地,神的道就被人的話蓋過了。

所以,要用聖經的真理去辨別一切的話。

 

2、眾人的聲音

【路廿三23】「他們大聲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

 

不是眾人的聲音就是真理、不是講話大聲就是真理。大家都說好丶說對的事,也不一定是真理,要懂得分辨。以彼拉多為例,起初他查無耶穌的罪行,欲釋放耶穌。

【路廿三22】「彼拉多第三次對他們說:『為甚麼呢?這人作了甚麼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祂甚麼該死的罪來。所以我要責打祂,把祂釋放了。』」

然而在眾人大聲催逼之下,眾人的聲音蓋過了他心裡的聲音。即便他當眾洗手避嫌,然而,耶穌是他定案下令殺的。

 

3、諂媚的聲音

【徒十二21-23】「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對他們講論一番。百姓喊著說:「這是神的聲音,不是人的聲音。」希律不歸榮耀給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罰他,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

希律王喜歡聽人的稱讚,百姓迎合著對他獻上了諂媚的話語。聽久了,漸漸以為自己很行,不歸榮耀給神。神的怒氣臨到,藉著一隻小蟲就可以取他性命。

 

4、魔鬼藉假先知

【王上二十二19-23】 「米該雅說:「你要聽耶和華的話!我看見耶和華坐在寶座上,天上的萬軍侍立在他左右。耶和華說:『誰去引誘亞哈上基列的拉末去陣亡呢?』這個就這樣說,那個就那樣說。隨後有一個神靈出來,站在耶和華面前,說:『我去引誘他。』耶和華問他說:『你用何法呢?』他說:『我去,要在他眾先知口中作謊言的靈。』耶和華說:『這樣,你必能引誘他,你去如此行吧!』現在耶和華使謊言的靈入了你這些先知的口,並且耶和華已經命定降禍與你。」

 

假先知不只出現在別處,也可能出現在教會,甚至會出現在我們所尊敬的同靈或長軰之中。怎麼辦?要懂得用真理分辨,要有屬靈的敏感度,要多聚會丶多禱告丶多讀經,要聽神的聲音。

 

牧者(長執丶負責人丶教員丶訪問人員)更要謹慎,我們所發出的是神的聲音?還是自己的?是將人帶到神面前?還是自己面前?牧者更要充實自己,自己要多聽神的聲音,使我們發出的是神的聲音而非人的聲音。

 

以韓國畢業旅行船難為例,有許多人檢討「服從式」教導使聽話的學生喪命,但有另一種檢討是說,並不是服從性的教導不對,而是船上的指導員指導錯了。錯誤的教導更嚴重!

 

牧人走在群羊之前,要成為群羊的領導者。領導者所發的,不能是盜賊的聲音,把羊群領到錯誤之地;也不應是雇工的聲音,雇工上下班,不能夠全時全心關照羊群。

 

【申六4】「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要聽,聽神的聲音。不但要聽,更要鄭重的聽。

【來二1】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

 

主的羊聽主的聲音,不是隨隨便便聽,是要越發鄭重,戒慎戰兢來聼,才不會隨流失去。主也應允我們,聽神的聲音,要今生得百倍丶來世得永生。

 

緊抓應許的他瑪

 藍溪

 

他瑪被拉出來的時候,便打發人去見他公公,對他說,這些東西是誰的,我就是從誰懷的孕,請你認一認這印、和帶子、並杖,都是誰的。猶大承認說、他比我更有義,因為我沒有將他給我的兒子示拉。(創38章:25-26節)

 

他瑪,一個外族女子,嫁入希伯來人猶大的家庭成為長媳。然而卻一再遇人不淑,丈夫珥「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就教他死了。」(38:7)猶大的次子俄南依當時習俗,也奉父之命與他瑪同房,以為兄長珥生子立後。豈料俄南心懷惡念不願為兄長留後,於是耶和華因其惡行也令其死亡。(38:9-10)公公猶大恐怕三子示拉亦死亡,於是打發他瑪回娘家守寡,承諾等示拉長大再娶她回來。只是日子一天天過去,示拉早已長大成人,猶大卻未履行諾言。

 

多年來他瑪一直順服夫家的安排,也耐心等候著。直到明白自己的期望已落空,於是採取了不得已的「非常手段」-假扮成妓女,而從公公猶大懷孕,並留下證物,後來生了雙胞胎兒子。

 

乍看之下很難理解,何以聖經要以整章的篇幅完整地敘述這事件始末?且他瑪行此亂倫之事,而猶大卻稱她「比我更有義」?只因她始終相信長子名份應得的祝福,是來自神的應許,是該由她而出的子嗣所得,因她是這個家庭的長媳!儘管當時在她所處的境遇看來,這已是不可能的任務,她卻未曾放棄希望,甚至運用巧計且不惜冒著被燒死的危險(38:24),就是不讓亡夫珥的名字在族中被塗抹。結果,她所生的兒子法勒斯成為大衛王的祖先,而耶穌肉身的父約瑟亦由其所出。由此可知,他瑪所堅信且不顧一切努力達成的,是得到神的喜悅!

 

他瑪緊抓住神的應許而得以名留耶穌的家譜,留傳百世直至今日。我們若指望將來名列生命冊上得進神國享永生,更當如何亦步亦趨地遵照神的教訓指引,因深知神的應許必不落空,只要我們不鬆手!

 

 

 

第一次領失業救濟金

 

民國100年,我第一次領失業救濟金。

 

路加福音廿一章:

耶穌擡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裡,(第一節)

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第二節)

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第三節)

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裡,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第四節)

 

前揭寡婦奉獻兩個小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實路加對此事蹟的描繪非常簡潔,只有短短的前兩節僅29個字,後面的兩節則是主耶穌對此事的剖陳。「兩個小錢」的經文記載雖然簡短,但當我們一想到這故事,腦海中卻是豐豐富富,教人無限感動的畫面,寡婦那一顆毫無保留、完全獻上的愛心和信心,歷久不衰的激勵我們略顯虧欠的心靈。

 

第一節即提到「耶穌擡頭觀看」,這即點明神無所不知、無所不察的屬靈意涵,神的寶座在天,祂的慧眼察看世人,大衛作詩說

「耶和華從天上觀看,從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祂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留意他們一切的作為。」(詩卅三13)

我們的存心意念,神都辨明。

 

聖殿最外圍叫做外邦人院,外邦人可以進到這裡,從外邦人院經過石階就可以進入到婦女院,這是猶太婦女可以到的地方,再進一層就是內院,只准猶太的男子進去。婦女院的走廊上就放著十三個奉獻箱,讓前來敬拜神的猶太人投入奉獻,奉獻箱的投錢口為喇叭狀,用來收攏所投入的錢幣,因為古代沒有紙鈔。當財主扛了一袋的錢,倒入庫裡,想當然爾,鏗鏘作響的聲音,自然吸引眾人側目關注。

 

寡婦隨後也來奉獻,她只有兩個小錢,小錢是猶太錢幣中最小的單位,稱為立盾(lepton),兩個立盾等於一個單位稍大的銅錢(quadran),根據考究,當時工人一天的工資為一銀錢(denarius)(福音書中記載耶穌講述天國的比喻,園主一天中給不同時間進場做工的工人都是一錢銀子,可予佐明。),一銀錢是64個銅錢,即等於128個立盾,由此可知,兩個小錢的錢幣價格是何等低廉。

 

寡婦身上的兩個小錢即相當於一銅錢,若她獻上的是一銅錢,當然也是奉獻所有,也是把養生的獻上了,不過此時寡婦擁有的是兩個小錢,在奉獻時,她大可只獻上一個小錢,自己保留另一半,但她卻沒有這樣做,可見寡婦竭盡所有,毫無為己保留,更顯其奉獻心志的可貴。當所有養生的都獻上了,她的生活當然得完全交託信靠主,這也可看出她堅定無比的信心,難怪,這毫不起眼的兩個小錢,在耶穌眼中卻有著世上最寶貴的價值了,那是對主徹底的愛和偉大信心的結晶。

 

一位有錢的財主,當然有更大的能力奉獻,但神看重的不是屬世的價格,乃是看重屬靈的價值,神並不缺錢,也不需要錢,祂看重的是我們是否倚靠錢財過於倚靠主,是否有錢致心高氣傲,忽略了幫補的善行。

「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林後九6)

財主和寡婦的財富當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在神看來,寡婦對神的愛卻遠遠高個那位財主,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看人是看外貌,神乃是看內心。因此我們各人按照己力,存心樂意的事奉捐助,就必蒙神悅納。

 

民國100年我離職失業了,女兒見我愁苦,送來一張她自己手繪的週曆表要我簽名,我正納悶,她便告訴我:「把拔,你沒工作這段時間,我會每週給你200元,所以你要簽收。」,原來她拿過年我給她的壓歲錢反過來要「救濟」我,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領失業補助金,發放的來源不是什麼政府機關或勞工團體,竟是我還讀小學的女兒,我感動不已,一時哽咽,惟強忍激動之情,然後委婉溫柔的告訴女兒說:「把拔很快就會找到工作,這些錢妳留著開學可以買文具。」,不過我還是留了尾巴,補上一句話「如果把拔真的沒錢,再跟妳拿喲!」

女兒開心的笑著,猶如一朵燦爛的百合花。當然,女兒的錢就是我的錢,我若真的沒錢,她也不可能有壓歲錢可以給我「失業救濟金」呀。

 

200元算什麼,根本不到政府所規定最低基本工資一天的薪資,但是女兒的這番心意,讓當老爸的我無限欣慰,溫暖了整個冬天。那200元,就像寡婦的兩個小錢,誠然歡喜的獻上,蒙天父的喜悅,那200元,已不再是200元,是女兒愛我的明證,是全世界也買不到的親情之愛。

 

「我算什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 (代上廿九14)

 

神正擡頭觀看,願我們奉獻事主的心志,像那寡婦一樣,有愛有信,蒙神紀念。

 

 

 

 

 

你們要得甚麼呢??

文稿選編同工

 

馬太福音記載主耶穌對門徒講了一個年輕財主的比喻。

 

【太十九16-22】「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有古卷作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他說:『甚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甚麼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

 

聽完年輕財主的比喻之後,彼得問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

門徒覺得他們不是主所說的那年輕的財主,因為他們確實是撇下所有的跟隨了耶穌。主耶穌也說過,「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既然,門徒已經撇棄世上的一切跟隨主了,日後就可以跟隨主耶穌進天國,心中不知不覺產生了比較與優越感。彼得接著問:「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

是阿,主耶穌,你看! 我們爲祢捨棄了世上的一切,將來我們要的甚麼呢?我比別人更認真追求,捨棄更多,將來我是否可以比別人得的更多?更豐富呢?

—–這或許是問話的人心中真正的想問的問題吧?

 

聽完彼得的問題之後,主耶穌開始講葡萄園的比喻。

【太二十1】「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出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

在葡萄園中,基本上,有2類的工人。

1. 清早6點的:

古猶太人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六點鐘日出開始,到下午六點鐘日落時分為止,算作一天,故『清早』應是指早上六點鐘。這類的工人應該是很有能力的,所以能一大清早就被家主選上,而且他們也有議價的能力,懂得向主人講價錢。於是講定了一天一錢的工資。

 

2. 巳初(上午九點 ),正午(中午十二點 ),申初(下午三點 ),酉初(下午五點):

園中工作很多,所以主人再出去找工人。這些不同時辰在外等待的工人,經由主人一叫,就進園子作工,主人僅說「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這些人沒問工價,因為相信主人不會虧待他們,就去作工了。况且,工作在下午六點就要結束,到了下午五點還沒有被主人選上來做事做的工人,推測應該也是能力最差的。

這些仍然等著被叫去工作的人,一方面有養家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不放棄等待作工的機會,這樣的精神讓主人也動了慈心,於是恩待他們,叫他們也來作工。

 

到了晚上,聰明的主人發工錢,後來的先發,各人得了一錢銀子。第一批清晨就來的的工人心中暗喜,以為可以得到更多。不料,仍是一錢,就心中不滿地埋怨主人、表明自己整天在園中勞苦受熱、看自己比別人強,眼紅主人對那些能力比自己差的人還要好。

 

【太二十11-12】「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麼?」

這第一類人作工的本意,是看重自己能力的表現與付出,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所以可以一早就接到工作,並且懂得和主人講工價,認為自己值得一天一錢的工資。發工錢時,見到比自己不足又作工較少的人,都可以得到一錢的工價,因此等著主人發給自己更多的錢;沒想到領到的也是一錢,便覺得主人不公平而心生不滿。

 

能夠作神的工是恩典,要感謝!如果像第一批工人,即便自身能力再好、在教會中的信仰是歷經許多代的傳承,擁有再多的資源,作神的工都不會感到快樂,因為出於比較的心態,容易患得患失。當覺得自己得到的比較少時就會產生埋怨,覺得「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麼?」這樣的作工心態,很可惜!

彼得的問話就是有比較的用意。「看哪,我們都撇下所有的跟隨你了,那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呢?」使徒貼近耶穌身邊,也會有這様的想法,所以耶穌講了葡萄園比喻,要教導門徒,使他們明白作工的真諦。

 

今天,我們也一樣得到神滿滿的恩典,有幸爲主作工,千萬要提醒自己不要有比較的心態。天國的數學不是照我們想的,能作工,全憑神的恩典,是靠神的能力才能夠成事的。

【亞四6】「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各人要心存感謝、看各人比自己強、憐憫能力比我們差的人,才能歡喜作工,同心興旺神國。

 

誰在說謊?

聽道筆記  Hanna C. 整理

 

《約翰壹書》中提到了五種人,他們所行的事與所陳述的自己是背道而馳的,因此約翰長老說他們是「以神為說謊的」,也就是活在謊言之中。我們也當藉著查考這五種人,檢視自己是不是過著這五種生活、反省自己的信心和行為是不是相稱!

 

1、不承認自己犯過罪、說自己沒有罪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神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約壹一8-10)

 

聖經教導我們,凡是活著的人沒有一個是義的(詩一四三2),也就是沒有一個人是未曾犯罪的,若我們說自己從未犯罪就是一句最大的謊話。

所羅門王在建造完聖殿時,曾經向神獻上謙卑的禱告,他也承認世界上沒有不犯罪的人,但是當人自知得罪神,受了神的管教、鞭傷時,懂得回轉到聖殿祈求,就能得主賜下赦免的恩典。(王上八46-47)

大衛王和掃羅王在當王的過程中,都曾經做出得罪神的事:掃羅王擅自留下了神說當滅的亞瑪力俘虜和掠物;而大衛王偷人之妻又殺人之夫。這兩個受膏者在神面前犯下的都是難以饒恕的大罪,但是他們的反應迥然不同:掃羅王不肯認罪,反而當撒母耳先知的面把責任推給百姓、又誆稱自己仍有敬神之心,他如此說謊,自欺又欺神,便被神厭棄,失去王位也沒能善終;大衛王卻在拿單先知點破他時立刻認罪痛悔,雖然他為錯行負起了代價,卻仍長坐王位,神也認定他是合神心意之人。

這些經文事例中,我們找出了面對和解決罪惡的方法: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神對於罪的因應方法是用祂的寶血來洗除罪惡,當我們受洗歸入基督耶穌以後,因這赦罪的洗成為新人、披戴基督,有真理的仁義(即真正的公義)與聖潔、能夠明白是非、識別善惡、辯清真偽(弗四24)。然而我們繼續行走天國路的旅程,卻還是軟弱,常常會犯罪:做出不當做的事情或是不去做當做的事情;此時天上的神仍然繼續願意用寶血洗淨我們,不過先決條件乃是「悔改」。悔改就是回心轉意,不顧及名聲、舞台、財富的損失,回到神面前承認自己做錯了,並且再也不做錯。這樣子,我們必能得到赦免,安息在神的裡面,這就是「得救在乎歸回(歸回的原意就是懺悔)安息」的真諦。(賽三十15)

 

2、說自己與神相交卻在黑暗裡行

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6-7)

 

在這裡提到的在黑暗裡行,可從其他經文的查考發現有特別指涉的意思:

惟獨恨弟兄的,是在黑暗裡,且在黑暗裡行,也不知道往哪裡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約壹二11)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你們曉得凡殺人的,沒有永生存在他裡面。(約壹三15)

甚麼人行在黑暗之中,像瞎眼之人一樣呢?是內心含恨、恨自己的弟兄的人!這值得我們深自警惕。 我們在和弟兄姊妹、家庭成員相處的時候,有時候會生氣、會情緒浮躁,但是主教訓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弗四26)

人之所以生氣常常是來自於驕傲和忌妒,不肯用良善的眼光看待或理解別人,若讓這樣的情緒毫無節制地發展下去,便會成為「恨」,而恨人就是殺人,殺人得罪了神,如何能承受神的國呢?(啟二十一8)

曾經有一位丈夫,因為一早要上班,而太太在一旁哄著哭鬧不睡的新生兒使他不耐,因而憤怒,不思協助妻子哄兒子入睡,卻把他們趕出冷氣房,在悶熱的夏夜裡睡在客廳;這位弟兄入睡不久就做了異夢,夢見他拿著手槍打死了兩位無辜的人,原來是主提醒他,他的憤怒是具有殺傷力的阿!感謝神,他驚醒即立刻悔改,請妻兒回房。

行在黑暗中的人不可能與神相交,因為神是光明的,在祂裡面毫無黑暗,所以一個被恨蒙蔽心眼的人,若說自己與神相交、是神的好友,那無疑是天大的謊言。 我們應該要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對弟兄懷著氣憤或恨意?當快快放下,調整心態、尋求和平,因為我們心中若沒有恨,就必然會行在光明裡,能和主相交了。

 

3、認識神卻不遵守誡命

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約壹二4) 

 

神就是愛,所以神對人生活的要求就是執行愛!在福音書中記載,耶穌與文士談道理,提及誡命的內容,就是!盡心、盡性(生命)、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以及「愛人如己」。(可十二28-31),可見神相當重視愛。

不遵守誡命是甚麼狀況呢?約翰長老進一步的說明:「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一個人不肯愛神也不肯愛人,或兩者只達成一端,是不能真正認識神的。 再進一步來談談愛人的道理:愛人如己是誡命的第二大綱,僅次於愛神。主耶穌曾經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闡述這個道理。當以色列人被打傷丟棄的時候,看似敬畏神、服侍神的同胞、文士和祭司經過他身旁都不曾停下來協助,唯有被以色列人厭惡、與他們隔開的撒瑪利亞人肯及時伸手扶持他、為他裹傷、帶他到旅店、預先付款……,這種跨越種族與偏見的愛,是耶穌要求與欣賞的,我們應該照此去給予。

簡而言之,愛人如己就是能原諒、赦免別人,不斤斤計較人的過犯、看待人不帶著有色眼鏡,不因為偏見隨意地偏待人,就如同主不偏待人一樣。

主耶穌特別重視赦免的心腸,聖經嚴嚴地囑咐我們:如果我們不免去別人的債,主也不會赦免我們的虧欠,相對的,我們肯原諒人七十個七次,這個愛人如己的愛,就使神願意完全原諒我們!(太六12)(太十八33-35)

 

4、 不認耶穌為基督(救主)

誰是說謊話的呢?不是那不認耶穌為基督的嗎?不認父與子的,這就是敵基督的(約壹二22)

 

在約翰長老的時代,諾斯底主義盛行,這個異端不認耶穌為救主、不相信復活的事情,以為人生結束就一了百了,這種觀念甚至在教會中發酵,將整個基督信仰的根都毀棄了。

但是救主耶穌成為肉身來世上,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成為赦罪的泉源;三天之後勝過死權復活;如今升天坐在神右邊替我們代求,將來還要再來接我們回到所預備好的天家,這些事實的存在卻是不容否認;不會因為任何人不承認而被抹滅。

耶穌上說:「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十33)可見不認耶穌基督是救我們的神,不但是說謊的,也會使我們失去天上的座位,不可不慎。

彼得長老是第一個指出耶穌是永生神兒子的門徒,但是在主耶穌被捉拿的那夜,他卻三次不認主,撒下瞞天大謊,犯下極羞恥的過錯,但是感謝主,他知道認罪痛悔,後來當耶穌救世大工成全,死裡復活、四十天後升天,又十天後聖靈降下之後,彼得成為了為主勇敢見證的忠心工人,他懂得認罪痛哭得到挽回,從此是實實在在跟從主的了。

 

5、 不信神的人

信神兒子的,就有這見證在他心裡;不信神的,就是將神當作說謊的,因不信神為他兒子作的見證。這見證就是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壹五10-13) 

 

我們成為耶穌的信徒,顯然應當不會是不信神兒子耶穌的人,然而約翰長老為甚麼在一封給弟兄姊妹的書信中提到不信神的人是說謊的呢?這是指著還不認識神的人嗎? 不是的!我們或許信神,但是我們卻可能仍然愛著世界和世界上的事情;我們或許信神、承認神能力的偉大,但是遇上親情、人情的纏累或威逼時,我們卻常常把耶穌棄置一邊;我們或許相信神,但是我們卻拜心中的偶像,這可怕的謊話,我們連自己被騙也不自知。

我們必須深深自省,不管是甚麼人、甚麼事情、甚麼物品,就算是父母、就算是妻或夫、就算是萬貫的財富或顯赫的地位……,不論甚麼,凡是我們將之看的超過神,這就是偶像,若崇拜抬舉這些偶像,怎麼能說自己信神?

我們不可愛這一切甚於主。因為主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也不可為自己雕刻甚麼偶像(出二十3-4);又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十37-39)

讓我們戒慎恐懼、警醒自守!

 

這五種說謊的人都是因為沒有真正認識耶穌的愛,所以自欺欺人:不能領會赦免之愛,所以選擇不肯認罪;不肯給予人赦免之愛,所以恨弟兄至於不能和神相交;不相信神就是愛,自然不肯守從愛而生的各種誡命;不明白永生的美好而蒙蔽心眼,不承認耶穌是救贖的主,也不肯停止喜悅那些與主相敵的人情世故。我們在走天國路的時候常常如此,不知不覺就自我欺騙,也欺騙神,有時我們甚至還不以為意,看不見自己的軟弱!

但別忘了主的提醒: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廿一8)如果我們不斷說謊,最終我們就與神的國沒有干係了,那麼此生做耶穌的門徒又有甚麼用處呢?  讓我們恐懼戰兢地作得救的功夫,在主的面前自卑禱告,尋求神,悔改歸主重得安息,我們若肯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仰望主的憐憫,就必有主的幫助扶持直到永生!(猶20-21)阿們。

 

 

閃燃的信仰

 

當兵時的某一個星期天,中午煮飯的阿兵哥用火不慎,把整間伙房燒了起來,煙霧竄騰,火苗逐漸兇猛,我是輪值留守的軍官,當然得挑起救火的職責,但更教我擔憂的是,火勢正逐漸燒向存放瓦斯桶的方向,我擔心萬一爆炸,造成官兵弟兄們的身體傷亡,那可不得了。職責在身,加上年輕時體力好,遂找了一名尚有膽識的阿兵哥,兩人縱身躍入火場,把瓦斯管線切斷,再把瓦斯桶拖到安全的區域,暫解危機。後來火勢更大已非人力所能控制,我們只好電請消防隊派水車前來灌救,水柱強力噴掃了十分鐘後,火就熄滅了,剩下裊裊殘煙,和肇禍阿兵哥一臉心有餘悸的恐慌。

 

那是我第一次處在火災現場,甚至「英勇」地跳入火場(其實是憨膽),親身領教了火的威猛可怖。感謝神,我全身而退。

 

聖經中記載,尼布甲尼撒王受惡人的設計,命將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丟入火窰中,因窰甚熱,那擡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人都被火焰燒死,但這三人在火中遊行被拉起後,頭髮沒有燒焦,衣裳沒有變色,也沒有火燎的氣味,連尼布甲尼撒王都稱頌耶和華神的大能。神能使暴風雨平靜,也可以使人在火中經行而不受害。

 

火代表刑罰,但另一方面又代表神的榮耀,在舊約時期,神常在火中降臨,向百姓顯現。此外火也代表神的熬練,雜質焚燒殆盡,方可成為聖潔。

 

「主以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又將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除淨。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賽四4)

 

服完兵役後踏入社會工作,公司為配合消防法規的需求,選派我當「防火管理人」,我因此去受訓了幾天,對於「火」就更加認識了。火災現場中最難預測及防範的危險就是「閃燃」現象,這意義是:「在一個起火的空間因為現場積累大量易燃物體,當溫度持續上升逾攝氏500度時,火場會在瞬間因場內所有氣體被高溫點燃而全場起火,變成一片火海,這也是許多英勇的消防員喪生的主要原因。說得簡單些,這現象就像我們野炊烤肉時,持續將發紅的炭火搖扇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整堆木炭就瞬間發火一樣。

 

閃燃現象代表持續累積的能量,在霎那間完全的開展,在行銷學上也有這樣的案例,如台北市推行的U-bike(公共自行車系統),一開始很久的時間都乏人問津,但經由宣傳與客群的積累,霎時間卻蔚為風潮,一車難求還得排隊。我自忖在信仰的追求上,也須要有此閃燃現象,當我們的信仰體驗及信心持守,到了一定的程度,接下來無論何人何事都不會讓你和基督的愛隔絕。保羅說: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八35)。

保羅他經歷過了閃燃的信仰,以至忠心事主、至死不渝。

 

未達閃燃點的信仰,是未挑旺的信仰,就是慢火餘溫的信仰,就是不冷不熱的信仰。

「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三16)

 

當兵時的一場火災驚魂記,讓我提高了爾後生活用火的安全意識,也讓我省思追求信仰的閃燃點,真是萬事互相效力呀!神是焚燒的靈,願我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用號吹出大聲

Lydia

 

【民十1-10】「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用銀子做兩枝號,都要錘出來的,用以招聚會眾,並叫眾營起行。吹這號的時候,全會眾要到你那裡,聚集在會幕門口。若單吹一枝,眾首領,就是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要聚集到你那裡。吹出大聲的時候,東邊安的營都要起行。二次吹出大聲的時候,南邊安的營都要起行。他們將起行,必吹出大聲。….. 你們在自己的地,與欺壓你們的敵人打仗,就要用號吹出大聲,便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得蒙紀念,也蒙拯救脫離仇敵。在你們快樂的日子和節期,並月朔,獻燔祭和平安祭,也要吹號,這都要在你們的神面前作為紀念。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前幾天參加兒童禱告會,禱告一段時間後,忽然聽到台上鐘響聲,睜眼睛,看到傳道站在講臺上,他語重心長的說﹕「大家的禱告聲太小了,許多人將聲音含在嘴中,只見嘴唇動,未聽聲出來,更有人快睡著了。這樣,天上的父怎麼聽得到你們的祈求?!禱.告.要.大.聲!」兒童們都慚愧得低下頭,安靜的反省著。傳道鼓勵大家,再次迫切祈求靈恩,兒童們乖乖的閉上眼睛,合上雙手。這次,真的聽到超大聲的“哈利路亞讚美主耶穌”﹗

 

神的選民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曠野路中,有時前行,有時安營;有時平靜,有時遇敵人。如何招聚會眾,如何指揮全軍,就靠吹號。欺壓以色列百姓的敵人攻來,就用號吹出大聲,不只振奮人心,更呼求施行拯救的神。慈愛的神,聽到響徹雲霄的號角聲,及百姓的呼聲,必定伸出雙手擁抱,保護我們脫離仇敵的攻擊。

 

禱告末了,鐘聲再度響起,傳道笑咪咪的說﹕「很好,這次禱告很大聲,進步很多,要繼續保持下去,每次禱告都要.大.聲!」坐在台下的我,也在反思,曾幾何時,我的禱告聲也漸漸軟弱低聲,許久未曾大聲呼叫我的阿爸父了。放開聲量,放開束縛,像個小孩到父親面前大聲叫祂,祂必回應。

 

 

認識試煉

文稿選編同工

【雅一2-4】「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若不明白試煉的意義,那當我們落在試煉苦難當中時,就會覺得愁苦、容易產生埋怨,甚至離開神而墮落。其實,試煉的目的是爲要堅固我們的信心,帶來靈命的成長。所以認識試煉之前,要先了解試煉的意義。

 

試煉的意義

1.學習喜樂的生活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所謂「落」,就是突然發生的,而非循序漸入、讓人可以有心理準備的;而「百般」指的就是各式各樣、依照個人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階段,神因材施教,讓我們所面對的不同試煉。可能是 肉體的、物質的、靈性上、工作上,各樣的、百般的、突然面臨而讓人內心戰驚。

但是,雅各長老卻要我們以為大喜樂!這裡的「以為」就是認定、看作,然而用肉眼是無法看見的;因為是神讓我們面臨的,因此必須要有屬靈的看見。

最大的喜樂與甘甜無非是經歷苦難之後的苦盡甘來,這是需要經過學習的。舉凡一般人只要經歷「一」件試煉都很難過得了了,更遑論「百般」呢? 但 神是慈愛的、信實的,必能叫我們能夠忍受得住。

 

【林前十13】「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試煉的目的是因為愛,要叫我們經歷而成長。「試煉」、「試探」 源出同一字,只是存心不同。以約伯為例:從魔鬼角度叫「試探」,目的是希望約伯失敗離開神;但從神的角度是「試煉」,其目的是希望約伯經歷苦難而煉成精金。

【腓四4】「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既然「試煉」是由神而來,爲要幫助信徒信心成長的,所以保羅說:「我再說你們要喜樂。」就是要常常靠主、常常喜樂。

 

【腓四10-13】「我靠主大大的喜樂,因為你們思念我的心,如今又發生;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保羅也說,他靠主大大的喜樂,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乃是學會的。因為經歷許多的艱難並且學習,方能靠著主,大大的喜樂!

當信徒遇到困苦患難找傳道詢問要怎麼辦時?傳道照著聖經對信徒勉勵。信徒聽完說:「傳道,你說的都對,但是我做不到 !」傳道回答說: 「我也做不到。」信徒懷疑問:「怎麼會??」傳道回答:「因為我們都是人。」

這就是人需要神的地方,也是信仰的可貴。人如果很多事都做得到,那,人為何需要神呢?所以使徒保羅才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從另一個角度說,

若不是靠著主,我們甚麼都做不到。

 

【彼前一6】「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

使徒彼得也說,試煉不過是「暫時的憂愁」。

保羅歷經的環境是不斷受患難、受試煉;雖然當下是如此的困難,但經歷過後回頭一看,才明白原來受患難是件美事。既然如此,就要在試煉中學習靠主過喜樂的生活。

 

2. 鍛鍊信心的忍耐

【雅一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這「知道」不是知識理論上的「知道」,而是經歷上的「知道」。

當彼得才信誓旦旦說他不會離開主,沒想到一遇到患難真的三次不認主。彼得當時信心堅定,但他自己怎想得到人居然會如此軟弱?

試煉如同考卷,為要考出我們學習的成果。如同屬靈的健康檢查,要測驗我們屬靈的成熟度到哪裡??工廠產品的生產線上,在每一關經過檢驗,蓋上合格的檢驗章,才表示通過檢驗,產品合格。試驗也是如此,爲要檢驗我們屬靈的信心程度。

 

【彼前一7】「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彼得、雅各兩位使徒的看法一致,試煉都是大有喜樂的;只是在試煉當中,因為人帶著肉體,過程會痛苦、會暫時的憂愁。但只要靠主就能勝過,並且最終有稱讚、榮耀、尊貴,在終點等待著我們。

 

【雅一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信心的鍛煉,需要有過程,更需要忍耐。忍耐是在信心中所生的美果。

世上一般的忍耐是用意志力,用意志力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但藉著信心的忍耐是靠主,靠主才能夠有不厭倦的耐力。真正的忍耐,是從屬靈的生命「生」出來的。如同懷孕生產,也必須經過懷胎十月,是需要時間的。

苦難當中最難熬的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時間。熬煉的時間越久,功夫越不簡單!!

【羅五3-5】「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才能練就。重要的是藉著神賜的聖靈,讓神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裡,讓我們在等待的時間中有神的愛。

所以,患難原是一件美事,爲要鍛鍊信心的忍耐。

 

3.達到完全的目標

 【雅一4】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神操練我們是有神的目的,爲要操練我們的信心?愛心?禱告?脾氣?這就是神的目標。舉凡選手訓練也都必須設定訓練的目標,目標達到才算成功,不然就破功了!

所以我們的忍耐也當成功。要如何忍耐到底?? 要藉著主。

【雅五7-8】「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

肉體的忍耐只能忍一時,生命的忍耐才能忍耐到底。藉著主的忍耐才能夠像農夫等候地裡的出產一般。神愛我們,讓我們落在百般的試煉中,不是為了擊倒我們,乃是爲要使我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為了讓我們越來越愛人、靈性越來越成熟,得著生命的冠冕,像天父一樣。

 

【太五48】「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雅一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

 

要認識試煉,了解試煉的意義,才不會在試煉當中愁苦。願你平安!

 

從過約但河談個人靈修    

                       聽道筆記   小水滴整理

 

【書三9-17】「 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近前來,聽耶和華你們 神的話。約書亞說:看哪,普天下主的約櫃必在你們前頭過去,到約旦河裏,因此你們就知道在你們中間有永生神;並且他必在你們面前趕出迦南人、人、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耶布斯人。你們現在要從以色列支派中揀選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等到抬普天下主耶和華約櫃的祭司把腳站在約旦河水裏,約旦河的水,就是從上往下流的水,必然斷絕,立起成壘。百姓離開帳棚,要過約旦河的時候,抬約櫃的祭司乃在百姓的前頭。他們到了約旦河,腳一入水(原來約旦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漲過兩岸),那從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極遠之地、撒拉但旁的亞當城那裡停住,立起成壘;那往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下流的水全然斷絕。於是百姓在耶利哥的對面過去了。 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在約旦河中的乾地上站定,以色列眾人都從乾地上過去,直到國民盡都過了約旦河。

 

「迦南地」預表將來的天國、現在的教會,從屬靈的角度來看,「迦南地」也可指著「人的心地」。由此可見,以色列百姓過約旦河進迦南地去「得地」這件事,也可以指著「個人的靈修」。所謂要「得地」,就是要「得自己內心的那個心地」,讓我們個人的靈修能夠達到完全、信仰能夠真的過著「得勝的生活」、讓我們真的進入那個「安息」!

所以,若從這個角度看約旦河,這個「約旦河」就是指我們個人靈修的一種「障礙」。所謂「河水漲過兩岸」就是指著這個「障礙攔阻很大」,讓我們沒有辦法去過河得地。何謂個人靈修的障礙?最主要是指著人的「罪」、還有「肉體的情慾」,因此「過約旦河」也就是指著「個人的靈修」。

 

過河的意義


在以色列百姓的歷史當中,有三次過河的紀錄:

第一次、過伯拉大河: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地,是指離棄偶像歸向真神。

【書二十四3】「我將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從大河那邊帶來,領他走遍迦南全地,又使他的子孫眾多,把以撒賜給他;」
第二次、過紅海:預表受洗歸入耶穌基督。

【林前十1】「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

第三次、過約旦河:預表進入應許的迦南地,勝過罪惡,享受安息。

那怎麼樣能夠過河呢?要怎麼樣突破呢?我們從約書亞書三章9-17節當中歸納出三點來勉勵。

 

第一、約櫃要在前頭過去

「約櫃」就是預表「耶穌基督」。必須靠著主耶穌才能夠戰勝罪律。
從屬靈的角度,「約旦河的河水」就是代表著「罪惡」;「河水氾濫」代表「罪惡深重」。當以色列百姓要進迦南的時候,這個約旦河橫在以色列百姓面前,攔阻著以色列百姓,使他們沒有辦法前進。

那些河水從哪裡來呢?

【書三16】「 那從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極遠之地、撒拉但旁的亞當城那裡停住,立起成壘;那往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下流的水全然斷絕。」

這裡告訴我們,河水是從「亞當城」來的,也就是指罪源是從「亞當」來的。罪是從一個人入了世界,這個人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始祖亞當,所以死就臨到眾人,眾人因為這樣都犯了罪。這個罪帶給人的是什麼呢?痛苦。所以「撒拉但」原文的意思,就是指著「痛苦」的意思。「鹽海」就代表「死亡」。

【羅五12】「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要如何才能夠過去呢?必須抬約櫃的走在前頭,就是必須倚靠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才能夠脫離。因為主耶穌擔當我們的罪,我們才可以在義上活,因此「過河」絕對不是靠自己「立功」的方法,而是要靠著「信主」的方法,也就是要倚靠「主耶穌基督的救恩」。

 

第二個、要倚靠永生的神來得勝

過河,是為了得迦南地!問題是怎麼樣才能夠得地?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要趕出迦南七族。這些迦南七族的人是原來住在迦南地的,不是屬於以色列百姓的。如今以色列百姓要過河、得地,就務必要把迦南七族趕出去才行。

迦南七族是哪些人呢?

一、迦南人:從屬靈的角度來看,迦南人就是指著「詭詐」,因他們是做買賣的。

二、赫人:這赫人的意思有「恐懼」的意思。

三、希未人:希未人的意思是「被咒詛為奴的」。

四、比利洗人:比利洗人原來的意思是「住鄉村的」,所以有「粗野」的意思。

五、革迦撒人:革迦撒人就是「與異族來往的」,引申就是「好像外邦的」。

六、亞摩利人:亞摩利人原來的意思是「卓越的」、「突出的」,從屬靈的角度來看就是「驕傲」。

七、耶布斯人:耶布斯人就是「被踐踏」的意思。

從迦南七族的意思來看都不是很好的,所以迦南七族可以代表我們「肉體的情慾」,而這些情慾都是顯而易見的。

【加五19】「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有古卷在此有兇殺二字)、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

 

保羅提出了15種「肉體的情慾」,這15種都是「不好的行為」、「不好的態度」、「不好的習慣」,甚至是「不好的觀念」,這些都是屬於肉體的情慾,是屬世界的,是屬魔鬼的。而今我們要得勝,要真的得到「我們的心地」,首先就必須要先把這些不好的東西、不好的情慾,全部把它趕逐。

約書亞說的很清楚,不是靠著自己,乃是因為「在你們中間有永生神」!今天我們也一樣,要治死我們肉體裡面的情慾,不是靠著我們自己的方法,而是要靠「聖靈的能力」。

 

第三個、祭司的腳要踏入水中

祭司要把腳踏入水中,是指著「人所當盡的本分」。前面兩個方法都是屬神的,但是要過河,單單只靠神是不行的。不是神沒有能力,而是人也必須要盡本分。

約旦河的河水是如何斷絕的?依照聖經的記載,祭司的腳一入水,河水就斷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人的本分常常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

過約旦河不是拿著神的仗,而是要看祭司的腳。如果祭司的腳不敢踩下去,那約旦河的河水是不會斷絕的;但是只要祭司的腳一踩下去,那漫過兩岸的河水就斷了!這告訴我們,得救是本乎神的恩,但也必須要因著人的信!尤其我們要過得勝的生活,除了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也要靠著聖靈的能力。但是如果人沒有真實信心的行為,還是不行的。何謂「真正的信心」?什麼樣的信心才能發揮最大的果效?就是必須要有「信心的行為」。因此,腳入水中就是表示人盡了最大的本分,用信心的行為來成全神的救恩,這樣才有辦法讓我們的靈修達到完全,也才有辦法真的得勝,治死肉體的情慾。

真正信心的行為包含「一點也不疑惑」、及「完全順服」。

【約壹五4-5】「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 神兒子的嗎?」

「個人的靈修」其實就是要「勝過世界」,因為世界是屬魔鬼的,是罪惡的。世界,除了外在我們所看到的「罪惡」之外,從人內心的角度來看,世界也是指著「肉體的情慾」;所以個人的靈修不只要勝過世界上「看得見的罪惡」,而且還要治死裡面「看不見的情慾」,這是非常不簡單的。

怎麼樣才能勝過?使徒約翰講得非常清楚,「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從神生」,就是從「水」和「聖靈」生的,當我們倚靠、相信耶穌基督,「受洗歸入基督」,領受主耶穌所應許的「聖靈」,就真的成為神的兒子了。有這樣的身分和資格,使我們勝過世界的還有「我們的」信心,「我們的」是指人自己的本分!有了信心,還要有行為的表現,就是「一點也不疑惑」、及「完全順服」,就好像當時祭司的腳,毫不疑惑、完全順服的踩入水中。這樣,約旦河的河水就斷絕了,我們就能夠突破個人靈修的障礙,進到神所應許的迦南地,而能真正得地,過著得勝的生活,進入真正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