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跌倒 卻要起來

文稿選編同工

有人曾說,跌倒了,不要急著站起來,先看看週遭有無好東西可以撿?屬靈上的軟弱、跌倒也是如此!不急著站起來,先坐在地上好好思想,為何跌倒?有無得到經驗?讓日後不再跌倒?

我們常常陷在軟弱當中。可能是信仰上的軟弱、工作或人際關係的挫折、家庭或家人的種種問題、身體的病痛、或是操心孩子的學業 …

我們知道有主可以依靠,但這只是僅限於理論理智上的知道?還是曾經嚐過主恩的滋味,可以藉著以往的經驗來依靠神呢?

 

【箴二十四10】「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我們是否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凡事都可以行?  或者,「家裡掛著基督是我家之主」,但是耶穌卻不常住在家裡?

【彌七7】「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

使徒行傳第二章中最美的等候就是禱告等候神。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當我們遇到自己無力處理的事情時,哭泣、埋怨是不能解決的。就算在神面前哭,也是一次就好。然而藉著禱告、等候神,就可以看見亮光,不讓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情境。

所以,不論任何景況,不管是生活遇到困境?或是聖工遇到挫折?我們是否能夠下定決心仰望神、等候神、求神開路?既身為有信仰的基督徒,事奉主的人在面對困境時,就必須和不信的人有所分別,要靠着信仰度過,如同約書亞所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要仰望耶穌基督,衪是力量的來源。

【來十二1-2】「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從心裡發出的忍耐,就能夠安靜思考,思想神為何讓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此時便能生發仰望及等候。既有等候神的盼望,就免去了等候時的驚慌,因知道神是我們的旌旗、力量、牧者,跟隨祂,就有了方向。神的時候到了,必應允我們,領我們行過死蔭的幽谷!

【詩廿三1】「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詩廿三4】「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神是信實的,祂的應許是不會落空的。彌迦書說「我的神必應允我」。我們讓神成為「我的神」了嗎?還是神只是遠遠在天上的神、父母的神,其他弟兄姐妹的神?

【彌七8】「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我雖跌倒,卻要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裏,耶和華卻作我的光。」

義人雖跌倒,卻仍要起來。我們帶著肉體,不是完全的義人;但只要我們願意更親近神,學習神的樣式,就必定更接近義人。因此經上說:

【箴二十四16】「義人雖七次跌倒,仍必興起。」

這興起丶起來,誠然不是靠着自己,乃是神再度的幫助,我們才能夠興起。

黑暗,就是被困住、束手無策,如同被鐡鍊綑綁,陷入無法脫身的困境,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掙脫。當我們落在黑暗中,彷彿看不見光的時候,怎麼辦?要想到神,因為神是光,在光裡面,就沒有黑暗,我們要讓神作我們的光。

何謂神的光?唱詩、禱告、聚會丶讀經,就是神的光。就近光,光就可以照亮我們,使我們心頭一震,彷彿被電觸到,人會甦醒。光雖微薄,隨著你的趨近,光線會越來越亮,如同行路登山的人在黑暗中發現微弱燈光,漸漸趨近,就找到可以落腳休息的地方一般,令人雀躍與振奮。

會坐在黑暗中,乃因軟弱,無力行走,所以只能困坐在黑暗中。當你任由軟弱困擾你越久,就坐在黑暗越久。黑暗是令人驚恐的,坐得愈久,受到的驚恐愈久。但耶和華卻作我的光!靠萻神的力量堅強起來,我們就可以盡快得到力量,從坐在黒暗中站起來。

求神幫助我們每一個人,能時刻懂得就近光,讓神的明光照亮,可以行在光明中。

 

 

有人為伴

藍溪

「歡迎光臨,請問要吃什麼?」稚嫩的嗓音重複喊著。

這「餐館」老闆是七歲的阿興,我擔任志工的基金會分派的輔導對象。只是一個月下來,我所準備的注音符號練習簿、著色畫本、故事書等都派不上用場,學習遲緩的阿興只想玩餐館老闆和客人的辦家家,百玩不厭,而我早已「吃撐了!」當我萌生辭意時,卻又對他每周期盼我來的眼神,以及下課時緊抱我腿不放的舉動,感到很心疼。基金會社工的一句話:「妳沒去的時候,他煮的菜都沒人吃啊!」讓我留了下來。

其實我心裡明白,阿興需要的只是有人陪伴。

想起天地初造成時,亞當獨自在伊甸園中修理看守,園裡花木扶疏,寧謐祥和;有百果為食物、百獸為伴侶,如此愜意的生活夫復何求?但看在神眼中仍覺得:

「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二18)

亞當儘管擁有「全世界,缺少能心意相通的「有靈的活人」(創二7)與之作伴,仍是「不好」。原來神所造的人乃是適合群居的。

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繁衍達七十億之多,遍滿地面,人們理應不乏有人為伴了。然而,事實上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很多人卻反而越來越孤獨寂寞。或許為了保有個人隱私,或許擔憂在人際關係中遭受傷害,或許不想麻煩別人,種種原因讓現代人把自己孤立封閉起來。

他人常只維持著單薄地表面關係,甚至成為宅男宅女,在網路虛擬的世界中泅泳,心靈日益虛空匱乏。即使有信仰的基督徒也多有陷於此境地者,在神的家中和眾「家人」保持距離,一逕如過客,令人惋惜。

勇敢地憑愛心不吝伸出關懷的手,也敞開胸懷接受別人適時的善意吧!不論是尋找婚姻的親密伴侶,或同奔天路的屬靈同伴們,讓生活的美好喜悅可以共享,患難病苦有伴代禱扶持,陷信仰低潮有人拉抬鼓勵,人生的道路勢必更易行且多采!

所羅門王不也說:「兩人總比一個人好,…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傳五9-10)

「老師,妳下星期還要來喔!」看著阿興熱切期盼的小臉,我給他一個擁抱,肯定地回答:「我一定會來!」

的確,「有人分享,快樂加倍;有人分擔,憂傷減半!」

 

 

 

問題是神與人相遇的地方

文稿選編同工

 


【賽三十 20-21 「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 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問題是神與人相遇的地方 。 神以艱難當餅,以困苦當水 , 爲要造就我們, 但重點是 ,我們吃的下去 ? 喝的下去嗎 ?

 

艱難與困苦 ,是神爲了提升我們 、建造而讓我們遇到的 。 只要能夠面對問題 ,我們的教師就不再隱藏 , 我們眼睛就會看見我們的教師 , 在此當中與神相遇 ,神也會在其中建造 、 提升我們。

 

【徒九1-20】從保羅的經歷學習與神相遇

 

  1. 問題讓保羅看見自己的景況

 

當保羅被神的榮光照耀 , 仆倒在地時, 意氣風發的保羅才會去思考 , 問說:『主阿,你是誰?』肉眼的眼睛失明 ..才懂得用心靈的眼睛去看見 。

 

耶穌告訴保羅 :「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 表示之前保羅自以為要做的事情並不是 「 當做的事」。所以當我們處處碰壁 , 仆倒在地時, 要去思考 ,「神要我們學習什麼 ?」

 

碰壁的原因是否是正在做 「 自以為要做的事 ?」而不是 「 神要我們當做的事 ?」

「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甚麼」 

神讓保羅看不見環境 , 看不見人, 才能深層的面對神 , 面對自己。 我們是否常常用肉眼 , 用自己的心思意念看人 ,看自己 ? 但是當眼睛看不見時 ,才能用心靈去思考 , 神怎麼看我們?? 我們自己如何看自己 ?別人又是怎麼看自己 ?

保羅眼睛後來是如何看見的 ??  順從聖靈 , 並且聖靈充滿 !

 

【徒九17】「亞拿尼亞就去了,進入那家,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 

 

兩大關鍵 –順從聖靈 ..聖靈充滿 !!

起初亞拿尼亞對保羅有芥蒂 , 也不太願意。但是主對亞拿尼亞說: 「 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 。神要成就一件事工時 , 會透過人來成就 。這當中的順服 , 有自己, 也有神所要差派的其他人 , 當兩方順服神時 ,又被聖靈充滿 , 聖經描述掃羅的眼睛,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他就能看見 !

 

保羅遭遇到的問題 , 讓他明白以前對於信仰的大發熱心是 「 自以為是」的大發熱心 ,卻不是正確的事 。 然而, 神透過眼睛看不見的經歷讓保羅明白 。
因此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 , 要面對它、 與神相遇 、解決它 。 神就會在其中建造我們 、提升我們 。

 

  1. 問題讓保羅有能力去安慰人 

 

【林後一 4-7】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神讓他的工人遇到患難苦楚 , 不是為了讓他們受苦 ,而是為了讓他們得以具備安慰人的能力 。 保羅所遇到的, 不單只是患難 , 而是苦楚, 並且 「多受」苦楚 。 有了這些多多受苦的經歷 , 所表達的, 才能夠真正安慰人 。

 

保羅曾屢次遇到人生極大的問題 , 甚至攸關生死。 然而 ,神安慰他 , 靠神有了指望, 他才能勝過 。我們是否有過 「 神曾經救我」的經歷 ?在遇到現在的困苦景況時 , 能夠願意再去承擔 ,並且相信 ,「 神必定救我」, 而有了未來的指望 !

 

  1. 問題讓保羅更加剛強 

 

【林後十二 7-10】「所以有一根剌加我肉體上,….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剌離開我。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我們不明白保羅身上的刺是什麼 , 但是肯定讓保羅的肉體承受相當大的痛苦 。 但是這根刺, 讓保羅了解人的軟弱與無能 。 也因為這個軟弱 ,得以對神更加認識 、 更加信靠、 更加剛強 。靠著神的能力覆庇 , 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

【腓四 11-14】「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

 

保羅經歷許多的患難,但每每靠主勝過,信心更加堅定 。 因此也勉勵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受患難原是美事」。

 

我們遇到問題了嗎 ?或者剛遇到 ? 或者問題已經困擾我們一段時間了 ? 重點是, 我們與神相遇了嗎 ?
 

讚美的理由

Lydia
 
生活至中年,彷彿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孩子們逐漸長大,兒時的天真浪漫不復見,增長的是自我意識和叛逆;父母逐漸衰老,受到病痛的侵襲;自己身心所受到的壓力,日日俱增。生命中許多的事,讓我感到困惑悲傷,曾幾何時,我的禱告只剩下流淚與低吟。
 
「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為何大衛的禱告,總是讚美?
「祂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祂蒙福,萬國要稱祂有福。」為何大衛的禱告,總是信心堅定?
「太陽還在,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為何大衛的禱告,總是肯定不懷疑?
 
遙想大衛當年,經歷許多激烈爭戰,幾次生命關頭,危在旦夕。他對神的禱告,一次又一次懇求,一次又一次感謝,一次又一次讚美。我實在不明白,怎能如此讚美?怎能如此歌詠?怎能如此樂觀積極?
 
使徒保羅吩咐我們,「你們要靠主喜樂」,原來並非靠己力喜樂,在困境中,在人生低潮時,自己是軟弱無力反擊。然而,主的恩典夠我們用的,祂的能力在我們的軟弱上更顯完全。先知哈巴谷說,「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三18)。當我們將今生追求的目標定睛在永生的福樂上,就會輕看世上的苦難;當我們相信耶穌伴我而行,就不會怨氣載道。
 
我有永生的盼望,而我的苦難勝過大衛嗎?我難道不應舉起雙手,放心到施恩的主耶穌面前,向祂禱告,哈利路亞讚美主耶穌,原來,讚美神是不必有理由的!

 

別自以為有理

我所服務過的公司有一位同事畢業於國立大學,工作很努力,腦筋也不錯,但整天只想著晉陞加薪,他認為這是主管應給他最基本的回饋。雖然他有不錯的本職學能,不過溝通能力與人際關係卻有待加強,因為他和坐他旁邊的一位同事,從來不講話,更遑論點頭打招呼了,公事上須協同處理,怎麼辦呢?完全靠伊妹兒(電子郵件)傳遞,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偏要來來回回的寫好幾封信才能往下處理,我初來乍到這部門,真覺得不可思議。這位同事也曾和主管槓上,原因是有個跨部門的活動,因受到政府主管機關的肯定,公司對參與的同仁嘉獎表揚,而他自以為居功有份,卻未被提報,於是氣呼呼的找主管理論,結果自然是搞得不歡而散,但他心中仍忿恨不平,自始至終認為主管虧欠了他。

 

聖經中的約拿,也是自以為有理的一號人物(巧的是前面說的這位同事的英文名字也叫約拿),神要約拿向敵國亞述的尼尼微城傳警告,約拿卻躲往他施逃避,他認為神的指示是無理的,何必聽從? 神遂使約拿使被吞魚腹,及至其悔改才又將其吐出。但約拿又為了一棵蓖麻樹的死,無法爲他遮蔭而發怒,甚致向神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此時神曉以大義說,這蓖麻樹非你栽種,非你培養,它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我豈能不愛惜?約拿自以為有理,卻突顯其心胸狹小,自我主義作祟。

 

約伯是個完全人卻遭受苦難,他也是自以為有理而向神大發怨懟,約伯的三個朋友前來指責約伯,同樣是以「自以為有理」為出發點要來勸勉約伯,和他「溝通」。這時的約伯及其三個朋友,大家都自以為有理,對話當然沒有交集。約伯只是開口說虛妄的話,多發無知識的言語罷了。

 

「你以為有理,或以為你的公義勝於神的公義。」(伯卅五2)

 「你要向天觀看,瞻望那高於你的穹蒼。」(伯卅五5)

 

當人陷入「自以為有理」的坑井中時,自以為是自知,其實是不自知的,就像約拿、約伯。也因為這種「不自知」,於是諷刺的是,越多菁英的地方就有越多的紛爭,事奉越熱心的人越固執己見,這些自以為有理的仗「義」堅持與捍衛,往往阻礙了群體的和諧與前進的動力。但是要如何跳出自以為有理的框架呢?以約伯記的例子來看,需要的是「三省」,首先是「內省」即自我靈修省查、再來是「人省」即由他人提點修正、最後是「神省」。

當內省、人省都枉然,由神來提醒時,有時候,神的出手會是是當頭棒喝。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胸。」聖經也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這些話大家都知道,只是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神的工,神會帶領,神會完成,我們只要盡本份有願做的心,追求和睦,神必悅納同工。

 

與神同心同行、與人同工同得,不向神也不向人自以為有理,謙卑有禮,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啊!

 

有什麼不是領受的? 

   藍溪
 
 創十四 17-24 ):「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凡是你的東西…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
 
   曾讀過一則報導:在美國中西部的小鎮,有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中了樂透,獎金高達數百萬美元。在她中獎後的星期日早上,老太太未如以往準時抵達教會做禮拜,於是教友們竊竊私語:成了大富翁的她想必不再來這窮酸的小教堂了。然而,在禮拜快結束時,老太太匆匆趕到了!原來她開了十多年的老爺車在半路拋錨,以致耽誤聚會時間。而更令眾人驚訝與感動的是,她決定把獎金全部奉獻給教會,甚至不留下一點錢買部新車代步,因為她明白:這筆意外之財完全是神的賞賜,祂知道教會正需要錢重建!
 
   當亞伯蘭率三百多名精壯的家丁打敗四王,救回姪兒羅得,並奪回被搶的財物後,立即獻上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因知道是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他手裡。他並婉拒了所多瑪王賞賜的財物,「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 14:23 )。
 
  剛剛打了一場漂亮勝仗的亞伯蘭,未曾一刻或忘這成功非因自己運籌得宜,也非家丁平日訓練有素、英勇過人,他當即歸榮耀給至高的神,並獻上感恩!這樣的虛己表現令人佩服,也源自於亞伯蘭對神深刻的認識與信心。
 
   今天,無論在屬世的事業或教會事工上,當我們完成一項看似艱鉅的任務;或者自己的財富快速累積,生活富裕豐足有餘;或是各種技能才藝精進、表現不凡獲得眾人讚美褒揚時,我們是否曾由衷的對神獻上感謝?還是兀自沉浸於自滿自得、沾沾自喜的心境中?願神幫助我們能如亞伯蘭以及那位老太太,時時看到一切成就的背後,乃是神的恩典賞賜!畢竟我等渺小的世人,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
 
 

膝下功夫

文稿選編同工

  神賜給基督徒最好的禮物,就是禱告。【來十二 12】「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

禱告是靈命的呼吸。禱告是需要下功夫、需要操練的,是個人時間、心志、恆久的操練。人人都想過得勝的生活,但是得勝的生活沒有師傅,禱告才是真功夫。

說到禱告的模範,我們會想到但以理。因他已經養成禱告的習慣,所以不論遇到甚麼事,仍舊維持個人按時的禱告。聖經描述「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巳家裡,(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但六10 】

有固定禱告的時間,和神有親密的互動。讓我們遇到任何事情,心中都有平安。

當我們向神祈求時,會懇求神把最好的賜給我們。確實,神賞賜給我們的也都是最好的。但是,我們把一天中最好的時間給神了嗎?我們有養成固定禱告的習慣了嗎?要如何建立禱告的習慣呢?

1.早禱:早上,要將一天的工作、將要做的事,甚至心意,向神陳明,求神帶領。

【詩五3】「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並要警醒。」

2.晚禱:感謝神一天的帶領,並要反省、檢討,這樣就能安然睡覺。

【詩四4】「你們應當畏懼,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時候,要心裡思想,並要肅靜。」

【詩四8】「我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

3.要不受環境的影響 

但以理知道王的命令不能更改,但他的心中有平安,他的禱告和素常一樣,依然感謝禱告。並不因外在環境的險峻影響和神親密的關係。

使徒保羅和西拉雖身在獄中,也不因環境而改變禱告感謝神的心意。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唱詩讚美神,連眾囚犯也驚訝他們的表現,側耳而聽。更成就了禁卒一家信主的恩典。這是因為使徒平常就有養成禱告的習慣。平常養成好習慣,在需要時,禱告就能發揮巨大的力量。所以聖經描述,保羅和西拉的禱告讓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鍊也都鬆開了。

4.禱告的功效 

禱告最短就發生功效的是尼希米的禱告。

【尼二4】「王問我說:『你要求甚麼?』於是我默禱天上的神。」

僅靠著默禱,王便答應尼西米回去重建聖城,並且提供材料及軍兵保護。殊不知其實尼西米已經累積長時間的禁食禱告。在緊要的關頭,神便垂聽並成全了他極短的禱告。

當我們建立了禱告的習慣,常常親近神,神就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帶領我們的腳步,引領我們做神所喜悅的事。

5.要儆醒禱告 

耶穌在被賣以前,勉勵門徒,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太廿六 38】;「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廿六 41】

是的,帶著肉體的我們是多麼的軟弱。耶穌深知這一點,因此告訴我們,「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6.主在為我們禱告

因為耶穌的代禱,讓彼得的信仰有不同的看見。

【路廿二31-33】「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

之後耶穌就帶領他們去客西馬尼園禱告。

當彼得三次不認主,被主深深看了一眼後,想起主曾説,「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彼得頓時明白,因為神預先為他禱告,他才能夠回頭。這一回頭,使彼得愛主的心更加堅固,也終於明白神的命令與託付,必須堅固弟兄。

經過這些經歷的彼得,深知禱告的重要,也更加不放鬆而有定時禱告的生活。因此,許多神蹟奇事就發生在禱告中。例如:

【徒三1】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下午 3點)醫好未曾走路的瘸子。

【徒十9】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中午 12點),成就了帶領哥尼流一家信主。

彼得不但自己儆醒禱告,體驗到禱告帶來的好處與恩典,也勉勵信徒要儆醒禱告。

【彼前五7-8】「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7.禱告,不可灰心。 

【路十八1】「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這個比喻是寡婦求不義的官。寡婦因為單純的祈求,並未想太多,也從

沒去想官員會不會理她,即使不義的官,到後來或者因為不耐煩,終究也為她申冤。

這比喻就是告訴我們,在禱告上愈單純,就愈能帶出神的權能!我們只要跪下就好,其他的,交給神,神會處理。

【路十八7】「神的選民,晝夜呼籲祂,祂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麼?」

神的忍耐,是為了愛我們。神不出手是為了讓我們學習、成長、成熟。這過程是為了使我們得操練。但神終久會為我們伸冤、成就的。

8.靠著聖靈養成禱告的習慣 

【弗六18-19】「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秘。」

靠著意志力要養成習慣很不容易,但是靠着聖靈,養成禱告的習慣並且儆醒不倦,才能夠發揮生命的耐力。

是的,得勝的生活沒有師傅,禱告才是真功夫!

 

一日之計在於晨

 

文稿選編同工
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或許沒有太多的繽紛,卻怡然自在於平淡中。而身處於這個網路無遠弗屆、知識快速傳遞的世代,我們享受了許多變化帶來的驚喜,卻常常因為忙碌而失去了生活應該有的節奏。古人有云: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就是勸勉大家要善用人生的黃金時間,用勤奮的態度來耕耘一生的年歲。

聖經雅歌七章12-13節描述:
「我們早晨起來往葡萄園去,看看葡萄發芽開花沒有,石榴放蕊沒有;我在那裡要將我的愛情給你。風茄放香,在我們的門內有各樣新陳佳美的果子;我的良人,這都是我為你存留的。」

我們也要藉由古人的訓勉及聖經的教導,學習如何善用神所賜予的美好時光。
1.一生之計在於勤。
基督徒除了勤於學業、生活、家庭、事業之外,更要勤於耕耘自己的靈命。信徒靈命成長,就會主動關心神的工作。會用神的眼光去關心葡萄園內的果樹發芽了嗎?放蕊了沒?開花了沒?最終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夠結果。而這葡萄園小至自己的心園、拓展到家庭、教會、福音的工作,每一處都需用心,用心照顧才能夠結出好果實。

2.一日之計在於晨。
聖經中描述才德的婦人黎明就起來殷勤作工。聰明的童女,也是儘早就把油燈的油添滿。才德婦人、童女,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事情愈多,愈要利用時間與主親近,求神能力加添,方能事半功倍。早晨是一天的開始,也可以說是人生的開始。信徒能夠在愈年輕、每天愈早、養成禱告的習慣與神親近愈好。在人生的早晨、一天的早晨,和神一同在葡萄園相會,是多麼的美好。

3.一年之計在於春。
信徒因著對主的愛(風茄,愛的植物),藉著與神親近、把握與主同工的機會,就會愈趨發出愛的香氣來。最終,在門內有各樣新的、舊的作工果效,如同春天百花齊放,萬象更新。這些,均是為主存留的,求神悅納。

我們在這裡真好!

東江2東江獻詩

教會中堅團契一行前往苗栗南庄的向天湖旅遊,並安排訪問東江教會。向天湖霧矇矓、雨矇矓,憑添幾許詩情畫意,我們漫步在高山湖泊的環湖步道上,愉悅又愜意,而這一群「不年輕」的成員,無厘頭的說說笑笑,開心不已,比一群小學生還興奮聒噪,但一遇到要拍照,馬上又風姿優雅了起來,真是厲害。

 向天湖海拔738公尺,群木林立,湖面時常有水氣氤氳,是賽夏族部落所在,杉林松境、雲霧縹緲,教人暢懷,加上部落傳奇,又讓這裡更加迷人。晚間我們則在大東河支流畔,藏在無盡的漆黑中,觀賞滿坑滿谷的黑翅螢火蟲一閃一閃的發光,那畫面令人屏息讚嘆,更敬畏那造萬物的主。

 然而行程中最令我溫馨回味的卻是在東江教會那短短三十分鐘的詩歌聯誼,「以靈相通,以愛相繫,大家聯為一體」的感動,不禁讓我歡呼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真耶穌教會最美的風景就是我們的原住民教會,它不必富麗堂皇,也毋庸依傍美景,只是因著同蒙恩召,於主內彼此團聚,卻那麼使人深沉的歡欣又滿足,這種屬靈一家的喜樂氛圍是咱們真耶穌教會特有的福份。東江教會的真誠接待、讚美神的美妙歌聲、感謝主的恩典見證,是這些源自主耶穌的愛,讓我得享一場靈風靈雨吹拂滋潤的饗宴。

「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

彼得也曾這樣歡欣讚嘆過。馬太福音十七章中記載,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上了高山,耶穌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面亮如日,衣裳潔白放光,並有古聖徒摩西和以利亞顯現同耶穌說話,這場高山上穿越時空的屬靈團契,讓參與其中的彼得也不由自主的發出相同的歡呼,彼得甚至留戀的欲搭棚留人,要讓這美好永遠停留。我們在東江教會盡享喜樂不思蜀,或許也略嚐彼得靈裡美妙的體驗吧。

彼得正說話間,倏然一朵光明的雲彩來遮蓋他們,彼得俯伏在地後起身舉目,卻不見摩西和以利亞,只見耶穌在那裡(註)。彼得留在山上了嗎?當然沒有,耶穌日後賦予他牧養群羊的工作。

向天湖如詩如畫,遍滿山谷的螢火蟲教我難忘,我搭棚駐留否?

我想我得像彼得一樣,不見向天湖,不見螢火蟲,只見神奇妙的恩典與創造,然後下山繼續主所托付的工作呀!

註:摩西是律法的代表,以利亞則是先知的代表,耶穌要門徒知道祂才是唯一當仰望信靠的對象。

東江3東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