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又晴
我在父面前屈膝,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以弗所書3:14-18)
基督徒的心要剛強,要明白基督的愛長闊高深,其實都不是瞬間達到的事情。所以保羅告訴我們愛心要有根有基(being rooted and based in love),這也就預告了,神在我們身上的救恩必須奠基在憐憫與赦免上面。
在教會中長大的信徒,難免從小就必須接受許多聖經與教會的規範,不過這麼嚴格的教導卻沒有讓我們主裡的信徒越發興旺,而是流失的數量源源不斷,到底原因是甚麼?這當中可肯定不會是單一因素,但是我想從恩典與赦免的因素來切入分享。
彼得是耶穌的大弟子,也是使徒中的領袖,在四福音中清楚地記下,在耶穌被大祭司跟兵丁抓去的過程中,他一直緊緊地跟隨,但在這個當中他有三次不認主,這其實都應驗了耶穌早先對他的預言。如果我們只談到這個階段,耶穌不就只是個算命仙?但是耶穌之所以能成為救主,因為他還帶著憐憫與恩典。
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麼!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路加22:60-62)
這一段記錄在四福音當中,記載有些差異。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回頭看彼得,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跟約翰福音卻寫說是彼得自己想起來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細節差異?我猜測是因為這一段過程只有彼得自己知道,所有其他門徒都是藉由彼得的回憶告知,才知道這段故事的,因此會有前後細節不一的矛盾。也就是說,彼得三次不認識主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不可取的,但是彼得在事後卻願意轉述給其他門徒聽,為什麼?我想有兩個理由:
1. 彼得覺得耶穌當下的回頭,是神的憐憫、提醒、與赦免,讓他願意重新站起來,面對自己的錯誤。
2. 彼得知道身在世上,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他要鼓勵其他門徒,就算一時大意、犯錯,也要勇敢重新面對主,努力走向正途。
這邊就讓我們回到開頭所說的,什麼叫做「愛要有根有基」。一個信徒對神的愛會超越很多對世界的喜好,例如說,我們不犯罪,不是因為罪惡對我們沒有誘惑力,而是我們對神的愛更大,因此,兩相比較之下,我們願意「選擇神」,而非「選擇惡」。但是人對神的理解與認識,其實需要時間跟機會;然而,罪惡就像俯伏在門口的獅子或蛇,永遠虎視眈眈著信徒,尋找可吞吃的任何機會。要說終其一生不沾罪惡,實在相當困難,但是如果我們定調基督徒一生都要與罪惡無分,那當我們難免沾染小過,加上教會輿論的壓力,難道只能黯然選擇離開?但是,耶穌沒有叫彼得離開,他要他警醒反省,並且回頭堅固弟兄。
其實在聖經當中,跌倒受挫的聖徒不計其數。在現世的門徒,其實也要培養自己愛神的根基,就算跌倒也要勇敢站起來,重新奔向耶穌。不是為犯錯找藉口,而是,一個還期待永生的門徒,重新往神奔去是唯一的活路,不管代價有多大、多嚴重,我們都必須勇敢面對。如果彼得三次不認主,都能得到恩典與赦免,為什麼我們一定就沒有機會?把神的愛扎根在我們的心上,就算被砍斷也要馬上重新栽種,如果還有一絲希望,就讓頭髮漸漸長了,找到我們流失的力量。
基督徒不需要期待自己始終完美,而是要要求自己不斷趨向完美。信仰不是一種炫耀的標章,而是生命歷練的真實形象。神並不需要一個不動、不想的玩偶,而是希望人藉由神的恩典與自己的努力,而更趨向信仰。如果彼得能得到三次的原諒,或許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機會,不要輕看神的憐憫,也不要放棄追求自我的提升。信仰是個從來不停止的過程,只要我們自己不停下,信仰就不會停止成長。